首页 理论教育 砌筑工艺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砌筑工艺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真进行施工放线工作和自检及质量验收。15.非承重墙或框架中填充墙砌体在先浇梁、后砌墙的情况下墙顶(梁底)砌法不符合要求在分清是否抗震设防的前提下,应按规定分别处理。

砌筑工艺常见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1.砂浆强度不足

(1)一定要按试验室提供的配合比配制。

(2)一定要准确计量,不能用体积比代替质量比。

(3)要掌握好稠度,测定砂的含水率,不能忽稀忽稠。

(4)不能用细的砂来代替配合比中要求的中粗砂。

(5)砂浆试块要专人制作。

2.砂浆品种混淆

(1)加强技术交底,明确各部位砌体所用砂浆的不同要求。

(2)从理论上区分石灰水泥的不同性质。

(3)弄清纯水泥砂浆砖砌体与混合砂浆砌体的砌体强度不同。

3.轴线和墙中心线混淆

(1)加强识图审图。

(2)从理论上弄清图纸上的轴线和实际砌墙时中心线的不同概念。

(3)认真进行施工放线工作和自检及质量验收。

4.基础标高偏差

(1)加强基础皮数杆的检查,要使±0.000在同一水平面上。

(2)第一皮砖下垫层与皮数杆高度间有误差,应先用细石混凝土找平,使第一皮砖起步时都在同一水平面上。

(3)控制操作的灰缝厚度,一定要对照皮数杆拉线砌筑。

5.基础防潮层失效

(1)要防止砌筑砂浆当防潮层砂浆使用。

(2)基础墙顶抹防潮层前要清理干净,一定要浇水湿润。

(3)防潮层最好在回填土工序之后进行粉抹,以避免交错施工时损坏。

(4)要防止冬期施工时防潮层受冻而最后失效或碎断。

6.砖砌体组砌混乱

(1)应使工人了解砖墙砌体形式不仅是为了美观,主要是为了满足传递荷载的需要。因此墙体中砖缝搭接不得少于1/4砖长,外皮砖最多隔三皮砖就应有一层丁砖拉结(三顺一丁),为了节约,允许使用半砖,但也应满足1/4砖长的搭拉要求,对于半砖应分散砌在非主要墙体中。

(2)砖柱的组砌,应根据砖柱截面和实际情况通盘考虑,但严禁采用包心砌法。

(3)砖柱墙、竖向灰缝的砂浆必须饱满,每砌完一层砖,都要进行一次竖缝刮浆塞缝工作,以提高砌体强度。

(4)墙体组砌形式选用,应根据所在部位受力性质和砖的规格尺寸误差而定。一般清水墙面常选用满丁满条和梅花丁的组砌方法;砖砌蓄水池应采用三顺一丁的组砌方法;双面清水墙,如工业厂房围护墙、围墙等,可采用“三七缝”组砌方法。由于一般砖长为正偏差、宽为负偏差,采用梅花丁的组砌形式,能使所砌墙的竖缝宽度均匀一致。为了不因砖的规定尺寸误差而经常变动组砌形式,在同一工程中,应尽量使用同一砖厂的砖。

7.砖体砂浆不饱满,饱满度不合格

(1)改善砂浆的和易性,确保砂浆饱满度。

(2)改进砌筑方法,取消推尺铺灰砌筑,推广“三一”砌筑法,提倡“二三八一”砌筑法。

(3)反对铺灰过长的盲目操作,禁止干砖上墙。

8.清水墙面游丁走缝

(1)砌清水墙之前应统一摆砖,并对现场砖的尺寸进行实测,以使确定组砌方法和调整竖缝宽度。(www.xing528.com)

(2)摆砖时应将窗口位置引出,使砖的竖缝尽量与窗口边线相齐;如安排不开,可适当移动窗口(一般不大于2cm)。当窗口宽度不符合砖的模数如1.8m宽)时,应将七头砖留在窗口下部中央,保持窗间墙处上下竖缝不错位。

(3)游丁走缝主要是由于丁砖游动引起,因此在砌筑时必须强调丁压中,即丁砖的中线与下层的中线重合。

(4)砌大面积清水墙(如山墙)时,在开始砌筑的几层中,沿墙角1m处,用线锤吊一次竖缝的垂直度,以保证至少一步架高度有准确垂直度。

(5)檐墙面每隔一定间距,在竖缝处弹墨线,墨线用经纬仪或线锤引测。当砌到一定高度(一步架或一层墙)后,将墨线向上引测,作为控制探针制游丁走缝的基准。

9.砖墙砌体留槎不符合规定

(1)在安排施工操作时,对施工留槎应作统一考虑,外墙大角、纵横承重墙交接处,应尽量做到同步砌筑不留槎,以加强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和刚度

(2)不能同步砌筑时应按规定留槎或斜槎,但不得留直槎。

(3)留斜槎确实困难时在非承重隔墙处可留锯齿槎,但应按规定,在纵横墙灰缝中预留拉结筋,其数量每半砖不少于16钢筋,沿高度方向间为500mm,且末端应设弯钩。

10.水平灰缝厚度不均匀、超厚度

(1)砌筑时必须按皮数杆盘角拉线砌筑。

(2)改进操作方法,不要摊铺放砖的手法,要采用“三一”操作法中的一揉动作,使每皮砖的水平灰缝厚度一致。

(3)不要用粗细颗粒不一致的“混合砂”拌制砂浆,砂浆和易性要好,不能忽稀忽稠。

(4)勤检查十皮砖的厚度,控制在皮数杆的规定值内。

11.构造柱处墙体留槎不符合规定,抗震筋不按规范要求设置

(1)坚持按规定设置马牙槎,马牙槎沿高度的尺寸不宜超过300mm(即五皮砖)。

(2)设抗震筋时应按规定沿砖墙高度每隔500mm,至少2根6钢筋,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12.框架结构中柱边填充墙砌体留槎不符合规定,抗震筋设置不符合要求。

(1)分清框架计算中是否考虑侧移受力,查清图纸中的节点大样及说明。

(2)设计中若考虑受侧移力作用时,按规定填充墙在柱边应砌马牙槎,并宜先砌墙后浇捣混凝土框架柱梁,并设置抗震钢筋,规格为26,抗震钢筋间距为沿框架柱高每500mm间隔置放,拉筋伸入墙内长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即根据地震设防烈度来确定长度)。

(3)其他情况应设置抗震钢筋,其数量、间距和伸入墙的长度同上条,接槎是否用马牙槎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13.内隔墙中心线错位

(1)用设置中心桩来控制,不宜用基槽内排尺寸的方法来解决。

(2)各楼层的放线、排尺应坚持在同一侧面。

(3)轴线用一吊锤引或用经纬仪引,轴线应从底层开始,防止累积误差。

14.墙体产生竖向和横向裂缝

(1)地基处理要按图施工,局部软弱土层一定要加固好,地基处理必须经设计单位及有关部门验收。

(2)凡构件在墙体中产生较大的局部压力处,一定要按图纸规定处理好。

(3)必须保证保温层的厚度和质量,保温层必须按规定分隔,檐口处的保温层分段铺过墙砌体的外边线。

15.非承重墙或框架中填充墙砌体在先浇梁、后砌墙的情况下墙顶(梁底)砌法不符合要求

(1)在分清是否抗震设防的前提下,应按规定分别处理。

(2)一般情况下墙砌体顶部(梁底)应用斜砖塞紧,斜砖与墙顶及梁底的空隙应用砂浆填实。

(3)在抗震设防烈度较高的地区,应设置可靠的抗震拉结筋,保证墙顶与梁有可靠的拉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