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换面法在V1/H体系中的应用及步骤

换面法在V1/H体系中的应用及步骤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3 点的一次换面(换V面)由于在V1/H体系中仍采用正投影法,所以a1′a⊥O1X1。第一次把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平行线;第二次再把投影面平行线变换为投影面垂直线。

换面法在V1/H体系中的应用及步骤

一、点的换面

1.使用换面法遵守的原则

(1)在新建的投影面体系中仍采用正投影法;

(2)新投影面必须对空间已知的几何要素处于最有利的解题位置;

(3)新投影面必须垂直于一个原有的投影面。

2.点的一次换面

(1)换V面,如图4-3(a)所示。A点在VH/投影体系中的投影为a、a′,现令H面不动,用新的铅垂面V1(V1⊥H)来代替V面,形成V1/H新投影体系和新投影轴为O1X1。过点A作投射线垂直于V1面,得到V11面上的新投影a1′,a1′和a是A点在新体系V1/H中的两个投影。然后将V1面绕O1X1轴旋转到与H面重合的位置,得投影图,如图4-3(b)、(c)所示。

图4-3 点的一次换面(换V面)

由于在V1/H体系中仍采用正投影法,所以a1′a⊥O1X1。另外,在V/H体系和V1/H体系中,具有公共的H面,所以点A到H面的距离(Z坐标)在两个投影体系中都是相等的, a1′a X1=a′a X=Aa,即更换V面,点的Z坐标不变。

(2)换H面,如图4-4(a)所示。用H1(H1⊥V)面代替H面,建立新投影体系V/H1,新投影轴O1X1,点A在H1面的投影为a1,如图4-4(b)、(c)所示。图中a′a1⊥O1X1,a1a X1=aa X=Aa′,即更换H面,点的Y坐标不变。

从以上更换V面和更换H面的投影图可以总结出点的换面规律:

1)新投影和被保留的旧投影的连线垂直于新投影轴;

2)新投影到新投影轴的距离等于被替换的旧投影到旧投影轴的距离。

图4-4 点的一次换面(换H面)

3.点的两次换面

在解题时,有时仅一次换面不能完成,需要进行二次或多次换面。

在更换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投影面时,求点的新投影的作图方法和原理,与一次换面时完全相同,只是新投影面的设置要交替更换:

V/H→V1/H→V1/H2→V3/H2⋯⋯或V/H→V/H1→V2/H1→V2/H3⋯⋯

如图4-5(a)所示,为V/H→V1/H→V1/H2的变化情况,其作图步骤如下:

(1)先换V面,以V1面替换V面,建立V1/H体系,得新投影a1,此时a1′a X1=a′a X

(2)再换H面,以H2面替换H面,建立V1/H2体系,得到投影a2,此时a2a X2=aa X1,如图4-5(b)所示。

二、直线的换面

1.一次换面

(1)把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平行线。如图4-6(a)所示,AB在V/H投影体系中为一般位置直线,现选用平行于直线AB,且垂直于H面的平面V1为新投影面,组成新投影体系V1/H。在V1/H体系中,AB成为V1面的平行线,其新投影a1′b1′反映直线AB的实长,即a1′b1′AB,又因在变换过程中,直线AB与H面的相对位置始终未发生改变,所以a1′b1′与O1X1轴的夹角为直线AB与H面的倾角α。

图4-5 点的二次换面

在图4-6(b)中,为了使新投影面V1平行于直线AB,则新投影轴O1X1应平行于ab,新投影轴确定后,按照点的换面法,分别求出a1′,b1′,连接a1′b1′成为AB的新正面投影,且a1′b1′=AB, a1′b1′与O1X1轴的夹角反映直线AB对H面的倾角a。

图4-6 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的平行线

如图4-7是更换H面,求直线AB的实长和V面倾角β的作图过程。

图4-7 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的平行线

(2)把投影面平行线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线。如图4-8(a)中,在V/H体系中,AB为正平线,要使AB变换为新投影面的垂直线,所选的新投影面H1应垂直于正平线AB,因此它必垂直于投影面V。直线AB在新投影V/H1体系中为铅垂线,作图方法如图4-8(b)所示,其中O1X1⊥a′b′。

图4-8 投影面平行线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线

如图4-9所示是更换V面,一次换面,将水平线变换为V1面的正垂线。

图4-9 投影面平行线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线

2. 二次换面

若将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线,必须变换两次投影面。第一次把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平行线;第二次再把投影面平行线变换为投影面垂直线。

如图4-10所示为先变换V面,使直线AB在V1/H体系中成为正平线,然后再换H面,使直线AB在V1/H2体系中成为铅垂线。其作图方法如图4-10(b)所示,其中O1X1∥ab、O2X2⊥a1′b1′。

以上是先变换V面,后变换H面,两次换面,使一般位置直线AB成为铅垂线。(www.xing528.com)

同理,也可以经V/H H1/V→H1/V2变换,使一般位置直线成为正垂线。

图4-10 一般位置直线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线

三、平面的换面

1.一次换面

(1)把一般位置平面变换为投影面垂直面。为使一般位置平面与新投影面垂直,只要使平面中的一条直线垂直于新投影面即可。如在平面中选择一条投影面的平行线,那么经过一次换面,就可以使这条平行线成为投影面的垂直线,包含此线的平面自然也成为投影面的垂直面。

在图4-11(a)中,ABC在VH/体系中为一般位置平面,CD是此平面中的水平线,更换V面为V1面,使V1面同时垂直于直线CD和H面。

图4-11 一般位置平面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面

作图时,使新投影轴与ABC内水平线的水平投影垂直,即O1X1⊥cd。新轴确定后,利用点的换面法,可以求出ABC在V1面上的投影,此投影积聚为直线,可以反映出平面对H面的倾角α,如图4-11(b)所示。

同理,经过V/H→V/H1变换,求平面与V面倾角β,如图4-12所示,图中O1X1⊥b′e′(BE为面内正平线)。

(2)把投影面垂直面变换为投影面平行面。平行于投影面的垂直面设定新投影面,只需一次换面,就可以使之成为新投影面的平行面。图4-13(a)中,ABC为V/H体系中的正垂面,平行于该平面有积聚性的正面投影a′b′c′,设定O1X1轴,此时,在V/H1体系中,H1ABC,按点的换面法分别求出a1、b1、c ,连接a1b1c1就反映了ABC的实形。

图4-12 一般位置平面变换为投影面的垂直面

图4-13 投影面的垂直面变换为投影面的平行面

同理,如图4-13(b)所示,可经过V/H→V1/H变换,把铅垂面变换为正平面,且a1′b1′c1′反映ABC实形。

2.二次换面

若将一般位置平面变换为投影面的平行面,必须经过两次换面。综合前面两种情况,可以先经过一次换面,使平面成为新投影面的垂直面,第二次换面再使平面成为新投影面的平行面。

图4-14(a)所示,一般位置平面的ABC经过变换顺序V/H→V1/H→V1/H2,在H2面上得a2b2c2ABC。

图4-14(b)所示,变换顺序为V/H→V1/H1→V2/H1,在V2面上得a′2b′2c′2ABC。

图4-14 一般位置平面变换为投影面平行面

四、应用举例

用换面法解决空间几何问题时,应根据已知几何元素和待求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与投影面之间处于怎样的相对位置,才能有利于解题,然后考虑如何换面,使之达到预想的位置。只有思路清晰、步骤合理,才能使作图简便。

例1 求点C到直线AB的距离,如图4-15(a)所示,并求出距离的投影。

分析:如图4-15(c)所示,将AB直线变为投影面的垂直线,则C点到AB的垂线CK必平行于该投影面,它的投影反映实长,此即为C点到AB的距离。

图4-15 求点C到直线AB的距离

解:作图步骤如下:

(1)先将AB 变为 V1面的平行线,作 O1X1∥ab, 得a1b1, 同时求出c1′。

(2) 再将AB 变为H2面的垂直线,作 O2X2⊥a1′b1′,得a2b2(积聚为一点)及 c2

(3)作c1′k1′⊥a1b1′(c1′k1′∥O2X2),k2也积聚在a2b2处, 则c2k2即为c 点到AB 的距离。

(4)将点k从V1/H2体系返回到V/H体系,得CK的投影ck、c′k′,如图4-15(b)所示。

例2 过点K作ABC的垂线KL,如图4-16所示。

分析:KL⊥ABC,当ABC垂直某投影面时,KL应平行于该投影面。此时,它们的投影可以直接反映直角,容易解题。

图4-16 作一般位置平面的垂线

解:作图步骤为:

(1)作ABC内的水平线CE(ce,c′e′)。

(2)作新轴O1X1⊥ce,求ABC及点K 在V1/H体系中的投影a′1b′1c′1和k1′,a′1b′1c′1应积聚为直线。

(3)作k1′l1′⊥a′1b′1c′1,在H面上作kl∥O1X1轴。

(4)由l、l1′可求出l′,连接KL的各投影即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