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求和检验:渗碳、碳氮共渗件的质量

要求和检验:渗碳、碳氮共渗件的质量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对渗碳和碳氮共渗并淬火回火后的零件心部硬度没有统一规定。1)渗层组织检验,包括马氏体的形态和粗细;碳化物的形状、大小、多少和分布;残留奥氏体的数量等。为了确保渗碳及碳氮共渗层深度不超差,应严格控制加热炉温度。

要求和检验:渗碳、碳氮共渗件的质量

1.渗碳和碳氮共渗质量要求和检验

渗碳和碳氮共渗质量要求和检验,应满足以下条件:

(1)外观质量 渗碳和碳氮共渗后零件不得有裂纹、碰伤和锈蚀等缺陷。

(2)硬度要求

1)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应达到零件图样或工艺文件技术要求。表面硬度一般为56~64HRC。

2)对渗碳和碳氮共渗并淬火回火后的零件心部硬度没有统一规定。渗碳齿轮轮齿心部是指从齿顶至2/3全齿高处的硬度。齿轮模数≤8mm时,心部硬度要求30~45HRC;模数>8mm的齿轮,心部硬度为33~48HRC。

(3)渗层深度要求

1)用金相法或断口法测得渗层深度,仅作为零件中间检验指标,而渗碳和碳氮共后渗淬火和回火的最终指标,只能采用硬度法所测得的有效硬化层深度来判断。

有效硬化层的检验方法,按GB/T 9450—2005《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中的规定执行。有效硬化层深度误差不得超过表1-59的规定。具体检测方法有两种:

表1-59 渗碳和碳氮共渗件硬化层深度偏差 (单位:mm)

978-7-111-41844-3-Chapter01-90.jpg

注:局部渗碳或碳氮共渗的零件,硬度测量位置不应在渗层边界附近。

合金渗碳钢渗层,即由表面测至原始组织处的距离,包括过共析层、共析层和过渡层三者之和作为渗层深度。

碳素渗碳钢渗层,即由表面过共析层、共析层和1/2过渡层处的距离作为渗层深度,且过共析层加共析层之和不小于75%渗层总深度。(www.xing528.com)

2)渗层深度是指成品零件的渗层深度,即零件图样要求的渗层深度。如渗碳后还需磨削加工时,则渗层深度应为零件图样要求的渗层深度加预留的磨量。

(4)显微组织要求 显微组织检验主要是对渗层组织和心部组织的检验。

1)渗层组织检验,包括马氏体的形态和粗细;碳化物的形状、大小、多少和分布;残留奥氏体的数量等。渗层组织应是细片状或细板条状马氏体、少量残留奥氏体和数量不多且分布均匀的细小的粒状碳化物。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1~5级合格;一般零件的碳化物1~6级合格,受冲击的零件1~5级合格。

2)心部组织检验主要是游离铁素体的数量、大小和分布等。心部组织为细板条马氏体;对模数≤5mm的齿轮心部铁素体以1~4级为合格;对模数>5mm的齿轮心部铁素体以1~5级为合格。

(5)变形度要求 按零件图样和工艺文件规定进行检验。渗碳后有磨削加工时,其变形量一般不得超过预留加工量的1/3或冷、热加工协商确定。

为了确保渗碳及碳氮共渗层深度不超差,应严格控制加热炉温度。

2.常见的渗碳缺陷及其预防措施

常见的渗碳缺陷及其预防措施如表1-60所示。

表1-60 常见的渗碳缺陷及其预防措施

978-7-111-41844-3-Chapter01-91.jpg

(续)

978-7-111-41844-3-Chapter01-92.jp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