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能锁隐患的产生更改为智能锁的安全隐患

智能锁隐患的产生更改为智能锁的安全隐患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汉时,中国铁制三簧锁的技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三簧锁前后沿用了1000多年。那么为什么按照国家标准检测合格的锁具还是有隐患存在的可能性呢?在如今发展迅猛的智能锁行业里,显然只依靠标准只能做一把“合格”锁,而无法做出一把精益求精的好锁。现有的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已较全面,按要求通过就合格了。锁芯技术开启是大概率的,而智能锁的信息安全隐患,如黑客、数据攻击等盗开是极小概率的。其实际盗案发生率几乎为零。

智能锁隐患的产生更改为智能锁的安全隐患

自从有了锁以来,制锁者与开锁者的斗争一直在进行着,直到今天。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中国仰韶文化遗址中,就留存有装在木结构框架建筑上的木锁。

东汉时,中国铁制三簧锁的技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三簧锁前后沿用了1000多年。

18世纪初由英国人D.波特发明凸轮转片锁。

19世纪中叶,欧洲制造商在凸轮转片锁和三簧锁的基础上改制成滑动转片锁。1848年,美国人L.耶尔发明采用圆柱形销栓的弹子锁,该锁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锁。

20世纪7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出现了磁控锁、声控锁、超声波锁、红外线锁、电磁波锁、电子卡片锁、虹膜识别锁、遥控锁等。

然而有锁具的这几千年来,古今中外的制锁者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填补锁具的漏洞。无论是木锁、铜锁、铁锁,还是现在的智能锁具,制锁者绞尽脑汁地想让锁更加安全,但是直到今天为止这个漏洞还没有补上。因为有一群人每天也在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破解锁具……

就这样,矛与盾的斗争一直持续着,客观上促进了锁具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制锁技术和开锁技术的动态发展性,造成了锁具安全的相对性。在一个时期安全的锁具或许因为各种技术的发展,到下一个时期漏洞就会显露或被发现。这是客观规律。(www.xing528.com)

“矛的存在一定是为了让盾更安全。”作为制锁者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从中汲取营养,把锁造得更好、更牢固、更安全!

我们说智能锁是集人体特征识别、密码识别、感应卡识别、机械钥匙开启等开锁技术于一体的锁具,是智能识别开启技术、管理联网技术与传统制锁业相结合的产物。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功能越多产生漏洞的机会越多。智能锁有方便、快捷、安全的特点,但也在设计、结构、制造、安装、使用上存在或可能存在隐患。

那么为什么按照国家标准检测合格的锁具还是有隐患存在的可能性呢?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合格≠安全。标准内的检测与安全性能是有区别的,标准内的检测大部分反映的是锁具的机械强度性能,控制电路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一些已知的防盗性能要求等,它主要是对已知风险漏洞和一些基本使用功能的防范。然而一些安全风险从发现到被企业重视再到制定为标准,尤其是强制标准,有一个较长的周期。也就是说,锁具漏洞风险的发现防范总是滞后于标准制造的。在如今发展迅猛的智能锁行业里,显然只依靠标准只能做一把“合格”锁,而无法做出一把精益求精的好锁。

安全性能反映的是锁具防盗开的能力,它表明的是锁具整体防盗开的程度和安全性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智能锁具而言,安全无疑是第一位的。

现有的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已较全面,按要求通过就合格了。而防盗级别关系到锁具安全性,它涵盖了两个方面,一是防御电子攻击,二是防御结构攻击。从智能锁具的盗开方式来说,结构攻击是大概率的,也是盗贼最常用、最易得手的手段;从攻击防范的难度来讲,结构防范的难度最大,而且这又是智能锁安全的最薄弱环节。因此,结构安全是智能锁的安全短板,智能锁的防盗级别应该以结构安全这个短板来确定。

智能锁的盗开方式有两类:技术开和暴力开。技术开包含锁芯技术开和信息技术开。锁芯技术开启是大概率的,而智能锁的信息安全隐患,如黑客、数据攻击等盗开是极小概率的。其实际盗案发生率几乎为零。

本章着重分析结构上的安全问题,主要有离合器传动机构、主控锁开关机构、应急锁开关机构、螺丝杆、面板、执手等;其次分析电子信息技术上的安全问题。

无论是机械结构上的安全风险,还是信息数据安全风险。对于制锁者来说,都要正确地认识它们,不要把风险当成洪水猛兽,听都不想听,要用闻过则喜、改过则得的心态去认知风险,这才是明智的,而抱残守缺、讳疾忌医的偏见是损人害己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