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的本质内涵与优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的本质内涵与优化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更为有效地实现对于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推广工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资源的整理、研究势在必行。这一概念中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内涵: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谱化表达;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化表达的主要内容对象;其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化表达的方法和手段。以上三个方面,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这一实践性过程的最为核心的本质内涵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的本质内涵与优化

随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制定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对于非遗保护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被提升至维护、发展人类文明多样性,巩固本土文化主体性,加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高度来认识。

为了更为有效地实现对于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推广工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资源的整理、研究势在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是在我国非遗名录图典、分布地图多年编纂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项至关重要的系统性文化整理工作,“通过图谱形式的运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各种要素进行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图谱化处理,从而整理、保护与保存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1]。这一举措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而要规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的体例,细化其整体工作框架,明确其总体发展趋势,使之成为“特定的、有利于民俗文化呈现的结果”[2],则必须首先从学理层面对决定其本体形态与价值取向的图谱编制的本质内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阐释,以解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理论体系构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的逻辑起点问题。(www.xing528.com)

概括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是一种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内容、传承、分布、关系等各种内容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图谱化处理,使其呈现出具有直观明了、信息集聚、逻辑关联等特征的文化信息处理与表现形式。这一概念中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内涵: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谱化表达;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化表达的主要内容对象;其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化表达的方法和手段。以上三个方面,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这一实践性过程的最为核心的本质内涵所在。以下,试对这些问题分别作一些具体的阐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