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之美,主要体现在自然、朴素、简洁、清雅、闲适、纯真,是一种自然美。茶艺活动要体现中国茶艺美的特点,就要遵循一定的美学表现法则。中国茶艺美学表现法则归纳起来有以下9大法则:
1)气定神闲
中国茶道认为“茶道即人道”。茶道美首先是人的美。中国茶道以艺示道,在茶艺活动中首先要展现的就是茶人的形体、仪态、神韵和心灵之美。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茶人神定气朗的神韵美。茶人们在长期的、经常性的茶事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修炼自己,坐姿端正、站姿挺拔、走姿优美,目光祥和、表情自信、举止从容、待人谦和,在茶事活动时能清除杂念、排除干扰,专注于茶事,不浮躁不安,不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达到虚静空灵、闲适安详,表现出气定神闲、超凡脱俗的风采。
2)对称与不均齐相结合
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中轴线的两侧均等的一种美学表现形式。它是人类认识较早、较普遍重视的形式美法则。许多物体如人体、几何体及建筑如天安门、故宫、天坛等都是对称的形体。对称具有比较安静、稳定性强等美学特性,而且可以衬托出中心位置。对称在茶艺活动中使用很多,例如,茶桌上摆放的精巧的茶杯、几何形状的花瓶等一般都表现对称美,从对称美中可以表现出大自然的规律,但如果所有的器物都是对称的,则会显得呆板。
不均齐是指没有一定的规律,用禅语可解释为“无法”。不均齐美充满动态的感觉,可以使人发挥更多的美学联想。日本茶道特别崇尚不均齐的美学法则,日本茶人认为,正方形、正圆形以及一切对称的形体都缺乏美感,只有不均齐的东西才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在茶艺活动过程中,将对称美与不均齐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稳定中有动感,使茶艺的美显得既引人遐思、变化无穷,又有中心,不会显得过分凌乱。例如,在茶室中选用千年古树树根做成的、保持树根自然形态的根雕茶桌,茶桌桌面的年轮构成的自然纹理、茶桌的形状和桌面显现的图案,表现出不均齐美,而在茶桌上摆放的呈一定形状的茶杯、茶壶、茶碗等表现出对称美。几何形状的花瓶是对称美,而花瓶中错落有致的东方式(自由式)插花又是不均齐美,有一种灵动之气。
3)照应
照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形式美的法则,也称为“呼应”。它来源于《周易·乾·文言》中的“同声相应”,这里的“应”原本是响应、共鸣的意思。“照应”所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具有协调、同一的功能。通过“照应”可以把分散的美的各个要素,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美。在茶艺活动中要注意“照应”的应用:茶与泡茶器具之间的“照应”——不同品质的茶选择不同的器具;插花、挂画、焚香与整体环境的“照应”——插花、焚香、挂画与整体环境之间彼此协调一致;背景音乐、解说词与茶艺程序、表演动作的“照应”——表演动作的节奏、开合随音乐节奏而改变,解说词与表演动作、茶艺程序相一致;茶艺程序编排的前后“照应”等。“照应”应用得当,可使茶艺表现出多姿多彩但又不显得紊乱的整体美。
4)反复
反复这一美学表现的基本法则源于《周易》。从审美角度看,反复的整体性强,给人整齐一律的美感。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反复的巧妙应用可以深化主题,给人层层递进的美感,而不会使人感到单调、枯燥、乏味。例如,唐代卢仝所写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一碗、两碗一直到七碗就是反复的妙用,在不断深化饮茶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感受。
茶艺活动过程中,在背景音乐、图案装饰、程序编排、艺茶动作、文字解说等方面合理、巧妙地应用反复,可增进茶艺的整体美感和节奏感,给人更强烈的审美感受。
5)节奏
节奏作为一个美学的表现法则源于宇宙的运动变化以及生命的成长发育。自然界里一切事物都有节奏,如四季的变更、昼夜的交替、生命的成长等都有其节奏。郭沫若先生曾概括总结说:“本来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没有节奏的。譬如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四时代序,这便是时令上的节奏;又譬如高而为山陵,低而为溪谷,陵谷相间,岭脉蜿蜒,这便是地壳的节奏。宇宙内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有一种节奏(可以说就是生命)在里面流贯着。做艺术家的人就要在一切死的东西里面看出生命来,在一切平板的东西里看出节奏来。”音乐家用长短音交替和强弱音的反复来创造节奏,书法家、画家用线条和形象排列组织的动势去表现节奏。
在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讲解、动作都应当富有节奏感。茶艺活动中的音乐有节奏,动作有节奏,讲解亦有节奏。茶艺背景音乐通过曲调的变化来表达节奏,茶人们通过阴阳、刚柔、动静、开合、往来、盈虚、顺逆、轻重、浓淡、快慢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以及连续、间断、反复等的变化来表现动作的节奏,用语音语调的高低、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达讲解的节奏。
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色彩便形成韵律。韵律更能给人以情趣,更能打动人心,满足人的精神享受。中国茶艺特别注重韵律,认为“韵者,美之极”,并通过“气韵生动”来充分展示茶道的内在美和茶艺的艺术美。
6)简素
茶性自然、简洁,简素美是茶艺美的重要表现法则。《周易·系辞》中:“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老庄美学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的美才是至美,这便是儒家美学认为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佛教美学中流传着“梅花一字师”的故事很能反映简素美的要义。唐代著名的诗僧齐己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
万木冻欲折,孤根暧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遁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应如律,先发映春台。
诗人郑谷看了之后认为此诗虽然很好,但尚有不足,他建议齐己把“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齐己听了之后顿觉心胸豁然开朗,做到了艺术上的大彻大悟,立刻伏拜于地上,连称郑谷“真乃吾一字之师也”。把“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只改动了一个字,但全诗的意境全然不同。这“一枝独艳”的美,也正是中国茶艺追求的简素美。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嗜茶爱竹,他一生画竹无数,画的竹子枝枝挺拔,风格朗秀,简素无杂,极具神韵,被后人视为一绝。郑板桥在谈他画竹心得时写道: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www.xing528.com)
“冗繁削尽留清瘦”即是郑板桥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简素美的深刻体会。
中国人特别崇尚简素美,中国民间有谚语曰:“最美不过素打扮”“淡极是最艳”,这是中国人对简素美的至深感悟。
中国茶艺特别强调简素美。“简”在中国茶艺中表现为不摆设多余的陈设,不佩戴多余的饰品,不做多余的动作,不讲多余的话。“素”表现为不浓妆艳抹,不镂金错彩,而是清丽脱俗,朴素儒雅,淡然无极。例如,茶具多选择浅淡的色彩,服装也以色彩素雅、款式简洁为主,茶艺工作者一般只化生活淡妆,饰物尽量少而精或者不戴饰物,素手纤纤,不涂抹色彩艳丽的指甲油,整个茶事环境简洁素雅。简素才能将茶的自然、简洁的本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7)调和与对比
调和是把两个接近的东西相并列、相联系,而对比是把两个差异很大的东西放在一起,相互衬托,以彰显其差异与强烈个性。调和与对比是反映事物矛盾的两种状态,调和是求同,对比是存异。调和使人在变化中感到协调一致,对比使人感到醒目活跃、心情激动。例如,色彩中的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蓝、蓝与青、青与紫、紫与红都是邻近的调和色,而黑与白、黑与红、红与白、黄与蓝、红与绿等则是对比色。诗仙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中写道:“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唐代诗人郑谷在《峡中尝茶》一诗中写道:“入坐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白鼠和溪月、泛绿和含黄都是色彩的调和。而白居易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诗中写道:“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在《睡后茶兴忆杨同州》一诗中写道:“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其中“红纸”和“绿芽”“白瓷”与“红炉”是颜色、质地的对比。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是声音的对比。
在茶艺活动中调和与对比的应用表现在色彩、声音、质地、形象等诸多方面。例如,在木质茶桌上摆一个竹制茶盘,木与竹是质地上的调和;在竹茶盘中摆放着一把粗犷古朴的紫砂壶并配有几只精巧的白瓷茶杯,壶与杯以及壶与茶盘之间都是质地和形象的对比;在泡红茶的茶席中,用红色的桌布做铺垫,上面摆放白瓷的杯具,是质地和色彩的对比,而花瓶中一枝粉红的梅花,则起到调和的作用;泡普洱熟茶时,泡茶器具选用了紫砂茶壶,品茗杯选择玻璃杯,是质地、色彩的对比。在解说过程中,声调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艺茶动作的快慢、开合等,都是对比与调和的运用。调和与对比是中国茶艺美学表现形式中不可缺少的技巧。巧妙运用对比与调和,可使茶艺活动中一切因素协调一致,不杂乱刺眼,同时又有变化、有活力而不枯燥单调。
8)清雅幽玄
清雅幽玄是中国茶艺追求的意境美。中国茶人在人格上追求清高,在气质上追求高雅,使中国茶艺形成了以“清”和“幽”为特点的美学表现形式。
以“清”为美,在茶艺活动中常表现为茶的清香、水的清纯、器的清洁、境的清雅、心的清闲。在茶事活动中,茶人们以茶会友,以琴棋书画助茶,以焚香、插花辅茶,为的是表茶人脱俗之清谊、显茶人之清傲、添茶境之清雅、增茶人之清兴。元代诗人叶颙的诗《石鼎茶声》:“青山茅屋白云中,汲水煎茶火正红。十载不闻尘世事,饱听石鼎煮松风。”写出了茶境之清幽与茶人心境之清闲。宋代诗人杜小山的《寒夜》一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窗外,明月朗朗,枝头梅花数点,室内,竹炉火红,汤响松风,主客对饮,境何其清,情何其清。
“幽玄”用禅语解释称为“无底”,即高深莫测之意,表现为含蓄、有韵味、耐回想,宋代释了元在《游云门》一诗中写道:
一阵若邪溪上雨,雨过荷花香满路。
拖筇纵步入松门,寺在白云堆里住。
老僧却笑寻茶具,旋汲寒泉煮玉乳。
睡魔惊散毛骨清,坐看秦峰秋月午。
月明山鸟乱相呼,松杉竹影半窗户。
令人彻晓忆匡庐,作诗先寄江南去。
诗中的“坐看秦峰秋月午”“月明山鸟乱相呼,松杉竹影半窗户”就有浓浓的“幽玄美”的韵味。
在茶艺活动中,要表现清雅幽玄之美,主要是参与茶事活动之人要气质清高、心境清闲,所选之茶要清香雅致、水要清甜寒冽、器具清洁淡雅、环境要清净幽雅,让人们远离尘世喧嚣,在淡然无极的意境中感受茶之清雅、自然之玄妙。
9)多样统一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三生万物”是多样,“冲气以为和”是统一。老子的这一宇宙生发论是“多样统一”这一美学法则的理论基础。中国古典美学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这里的“一”是指“单一”或“单调”。单一的声音不可能具有音乐的美感,自然“无听”(不好听),单一的物体,不可能引起视觉的美感,自然“无文”(不好看)。中国古典美学在强调美的多样性的同时,也强调美的统一性,提出“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是指多样性应和谐而不显得雷同。“违而不犯”是指多样性在变化中应统一而不显得杂乱。
“多样统一”是中国茶道形式美的高级法则,同时也是茶艺美的综合表现。茶艺活动涉及人、茶、水、器、境、艺六大要素,众多要素之间必须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有主有次,形成一个整体,才能使茶艺具有美感。
在茶艺活动过程中,要以茶为核心,围绕着茶选配茶具,选择背景、音乐、挂画、焚香、插花、服装等,设计茶艺程序和艺茶动作,编写解说词。要以茶为中心,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一切局部都从属于整体,局部美的魅力从整体中得到显现,同时,局部美在整体美中又保持相对独立,表现茶艺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茶艺丰富多彩的整体和谐美。
中国茶艺美的表现形式法则,加上茶艺美学的思想理念,指导着我国的茶艺不断地创造出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美。老子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老子认为,“道”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茶道美学的理念与法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石涛曾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方为至法。”学习茶艺美学法则之后,在茶艺活动中要灵活运用这些法则,进而突破这些法则,不断创造、丰富茶艺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