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4式太极拳第5-8式的学习

24式太极拳第5-8式的学习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年后返京传习太极拳,终经其孙杨澄甫修改发展,成为当代最为流行的大架子杨式太极拳。其子吴鉴泉在传承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使拳术柔化而连绵不断,逐渐形成了吴式太极拳流派。

24式太极拳第5-8式的学习

知识要点

1.第5式:手挥琵琶(图3-6-20)

右脚向前收拢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转至右大腿上,上体半面向右转,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膝部微屈;同时,左手由左下向上挑举,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右,臂微屈;右手收回放在左肘里侧,掌心向左;眼看左手食指。

图3-6-20 手挥琵琶

2.第6式:左右倒卷肱

(1)右倒卷肱(图3-6-21)

转腰撤手:上体稍右转;右手随转体向下经腰侧向后上方画弧,右臂微屈,手与头同高,手心翻转向上;左手同时翻转向上停于体前;头随身体转动,眼向右平视。

图3-6-21 右倒卷肱

退步收掌:上体稍左转;左脚提收向后退一步,脚前掌轻轻落地;右臂屈卷,右手收至肩上耳侧,掌心斜向下方;左手松沉,开始后收;眼看左手。

虚步推掌: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后移,左脚踏实,右脚以脚掌为轴扭直,脚跟离地,右膝微屈成右虚步;右手推至体前,腕与肩同高,掌心向前;左手向后、向下收至左腰侧,手心向上;眼看右手。

(2)左倒卷肱(图3-6-22)

同(1)右倒卷肱动作,方向相反。

图3-6-22 左倒卷肱

(3)再重复(1)和(2)。

3.第7式:左揽雀尾(图3-6-23)

转腰撤手:上体微右转;右手由腰侧向右上方画弧,右臂微屈,左手在体前放松。

抱球收脚:右手屈臂抱于右胸前,掌心翻转向下;左手画弧下落,屈抱于腹前,掌心转向上,两手上下相对如“抱球”状;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转腰上步:上体微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跟轻轻落地;眼看前方。

弓步前掤: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前移,左脚踏实,左腿屈膝前弓,右腿自然蹬直,呈左弓步;两手前后分开左臂半屈向体前捆架,腕与肩同高,掌心向内;右手向下画弧按于右胯旁,掌心向下,五指向前;眼看左手。

转腰摆臂:上体稍左转;左手向左前方伸出,掌心转向下;同时右臂外旋右手经腹前向上、向前伸至左前臂内侧,掌心向上;眼看左手。

坐腿后捋:上体右转,重心后移,身体后坐,右腿屈膝,左腿自然伸直;两手同时向下经腹前向右后方画弧后捋,右手举于身体侧后方,与头同高,掌心向外;左臂平屈于胸前,掌心向内;头随体转,眼看右手。

转腰搭手:上体左转,正对前方;右臂屈肘,右手收至胸前,搭于左腕内侧,掌心向前;左前臂仍屈收于胸前,掌心向内,指尖向右;眼看前方。

弓步前挤:重心前移,左腿屈弓,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右手推送左前臂向体前挤出,与肩同高,两臂撑圆;眼看前方。

图3-6-23 左揽雀尾

后坐引手:重心后移,上体后坐,右腿屈膝,左腿自然伸直,左脚尖翘起;左手翻转向下;右手经左腕上方向前伸出,掌心也转向下。两手左右分开与肩同宽,两臂屈收,两手后引,经胸前收到腹前,手心斜向下;眼向前平视。(www.xing528.com)

弓步前按:重心前移,左脚踏实,左腿屈弓,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两手沿弧线推按至体前,两腕与肩同高、同宽,两掌心向前,指尖向上;眼看前方。

4.第8式:右揽雀尾(图3-6-24)

转体分手:重心后移,上体右转,左脚尖内扣;右手经头前画弧右摆,掌心向外,两手平举于身体两侧;头及目光随右手移转。

余下动作与左揽雀尾的抱手收脚、转腰上步、弓步前掤、转腰摆臂、坐腿后捋、转腰搭手、弓步前挤、后坐引手、弓步前按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图3-6-24 右揽雀尾

学练方法

1.手挥琵琶自主练习。课前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寻找自己的难度动作,掌握手臂正确姿势。

2.左右倒卷肱分解动作练习。教师口令指挥,学生根据教师口令进行分解动作练习,分析动作的路线与发力。

3.左右揽雀尾分组练习。每4~6人一组,教师选择表现较好的学生作为小组长,指导组内成员的练习,组员互相帮助解决动作难点。

4.第5—8式连贯展示练习。采用自荐、互荐和教师推荐的方式,学生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第5—8式连贯展示练习,重点关注各式动作之间的衔接、重心平稳过渡。

教学提示

1.手挥琵琶,不要出现身法与手法不协调。常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转体过大,动作散乱,上体忽侧忽正,腰肢脱节;二是转体过小,手法飘浮,动作呆板。

2.左右倒卷肱,会出现分不清哪里是定式,造成动作配合混乱。定式应是第三个动作“虚步推掌”,眼睛注视前手,上体舒展。不要出现推掌时,头转看后方,造成手眼脱节。

3.左揽雀尾,前掤和前挤时,两臂要松展,不要紧张夹腋或松软无力;前弓和后坐过程中,后脚脚跟不要随意扭动。

4.右揽雀尾,身体右转时左脚尖内扣要充分;否则,影响右脚上步,会造成上体紧张歪扭。

评估监测

1.手挥琵琶式的身法与手法、步法协调。后坐引手时,以重心后坐和转体来带动两臂的前摆和后引;在做合手和虚步时,以身体的向左回转来协调上下肢动作。

2.倒卷肱式在向后退步的过程中,支撑腿保持一定的弯曲度,重心水平后移、平稳;转体托掌和退步推掌动作连贯顺畅。

3.左右揽雀尾式由“掤、捋、挤、按”4个动作组成,4个动作在衔接上势势相连,动作的虚实转换、姿势变化连贯流畅;在动作过程中,身体重心保持在相同的高度。

兴趣导航

太极流派

太极拳在其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风格和特点的传统流派,其中流传较广和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五家:

陈式太极拳:有老架和新架之分,历经几代的传习,现代流传较广泛的传统套路为一路(老架)、二路(炮捶)。第一路拳动作柔多刚少,以拥、捋、挤、按手法为主;第二路拳动作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拗、肘、靠为主。此外,还有动作小巧紧凑的小架(赵堡架)。陈式太极拳运动特点是:刚柔相济,手法螺旋缠绕且多变,呼吸要求“丹田内转”,套路架势宽大低沉,且有发劲、震脚和跳跃动作。

杨式太极拳: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幼年从师于陈家沟陈长兴习拳。成年后返京传习太极拳,终经其孙杨澄甫修改发展,成为当代最为流行的大架子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动作舒展和顺,速度平衡均匀,架势中正圆满,结构严谨庄重,具有套路演练气派大的风格。

吴式太极拳:北京大兴人全佑,初从杨露禅习太极拳,后拜杨班侯学杨式小架太极拳。其子吴鉴泉在传承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使拳术柔化而连绵不断,逐渐形成了吴式太极拳流派。其特点是:拳架紧凑而开展,斜中寓直,动作轻松自然,以柔化著称。

武式太极拳: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从师杨露禅习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随陈青萍学陈式新架太极拳,经多年演练,自成一派独特风格。其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小巧,步法虚实分明严格,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胸腹部在进退旋转中始终保持中心位置。

孙式太极拳:河北定州人孙禄堂,精通形意拳和八卦掌。后向郝为真学习武式太极拳。孙禄堂将形意拳和八卦掌精华融入太极拳中,从而逐渐形成了自为一体的孙式太极拳。其特点是:进退相随,动作敏捷,舒展圆活,每转变方向时以开合动作相接,故又被称为开合活步太极拳。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太极拳得到蓬勃发展。先后有24式等太极拳套路问世。90年代,又有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和各式流派的太极拳竞赛套路出现。为适应全民健身需求,8式和16式的简化型太极拳得到了推广和开展。同时,中国传统的太极拳运动在世界各地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