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你苦心维系的朋友中有多少是真心的?

你苦心维系的朋友中有多少是真心的?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其为了这些流于形式的无效社交浪费时间,不如去跟真正的朋友进行一次深度的交流,讨论志向,分享知识,倾听心声,无论哪一种,都是在对情感精力进行有效的补充。

你苦心维系的朋友中有多少是真心的?

M是我十年前在一家文化公司就职时认识的同事,他平时最喜欢做的就是参加一些类似“同乡会”之类的线下活动,用他的话说就是交一点参会费,就能借此机会认识很多朋友,拓宽人脉

有一次,他在活动中偶然结识了一位杂志圈的“大人物”,交流甚欢,还相互留了电话。谈起这件事,M扬扬得意,说对方和他聊得很投缘,说不定将来有机会一起做点儿事情。

想象总是美好的,现实却很“打脸”。不久后,M因工作问题被公司辞退了,他没当回事儿,也没有反思自己到底错在哪儿。一转身,他就去联系那位“大人物”,希冀着对方能给他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没承想,发了信息,人家没回;打电话过去,人家说“没空”。

认识到投靠“大人物”无望的事实后,强烈的挫败感涌上了M的心头。

也许,在M的认知中,那位“大人物”是很有价值的人脉;可在那位“大人物”的认知中,M却属于“无效社交”,甚至是一个早已被遗忘的过客。人脉有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个价值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你自身也是有价值的。换句话说,你自己不够优秀、没有价值,认识再优秀、再有价值的人也没用;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残酷,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人愿意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无效社交上,即无法给自己的精神、情感、工作、生活带来任何进步的社交活动。当无效社交占据了过多的精力时,我们不仅无法从中获得内在的滋养,还可能引发情绪上的厌烦或是行为上的颓废,陷入人脉倒退的陷阱,让真正需要并值得维护的人脉被忽视。

社会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人的一生中,同时交往的朋友数极限,分别是10个、30个和60个。也就是说,我们一生中真正的朋友不会超过10个。听起来似乎少得可怜,但这些人却是能够在我们身陷囹圄时不离不弃、伸手相救的人;另外的30个,是时不时会联系的朋友,偶尔一通电话、几条消息,知道彼此过得怎么样就够了;最后的60个,是关系最淡的朋友,因为某种机缘巧合相识,互换名片、互加微信,对彼此有印象,仅限于此。

说白了,会对我们不离不弃的真朋友,完全是“限量版”的。与其花费大量时间追逐社交,不如沉下心来认真对待这些值得的人,再把剩余的精力用来提升自我。当我们学会了向内求,把自身的特长发挥到极致时,自然会吸引到有同等价值的人。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哪些社交属于无效的,是可以放弃的?

●无效社交1:对生活和工作毫无益处的社交(www.xing528.com)

这种社交就是纯粹的凑热闹,为了社交而社交,如同乡会、论坛聚会等。一群陌生的人在一起聚个餐,其实彼此都不了解,也不太可能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什么帮助。这样的社交,投入再多也没什么回报,只是打发时间而已。

●无效社交2:会给我们带来负面的能量的社交

远离负能量爆棚的人,真的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这种社交会在无形中吞噬我们的精力和正能量,它们的存在就像是遮挡阳光的乌云。如果我们总是抱着圣母心态,认为自己真的能够帮到对方,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被他们消耗殆尽。

●无效社交3:带有“情分”绑架的意味的社交

被迫参加而又不具实际意义的活动,也属于无效社交。比如:形式上的同学聚会,多年不见,也没什么感情,只是出于难为情才勉强同意。再如:关系不是很亲密,却打着朋友的名义,隔三岔五邀你一起吃喝的“朋友”聚会。此类社交,就是被绑架在了“情分”上,无端地浪费自己的时间,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无效社交4:流于形式的“点赞”之交

存在于手机里的“朋友”,看似都是认识的,并错误地将其视为人脉,每天花费不少的时间去关注他们的动态,考虑要不要点赞,要怎样评论。其实,这些都是无效的社交,毕竟没有真情实感。很多时候,如果存在利益价值,还会彼此保留一个名录;一旦利益没有了,就只是一个空洞的符号。

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身边是不是有很多类似的无效社交?与其为了这些流于形式的无效社交浪费时间,不如去跟真正的朋友进行一次深度的交流,讨论志向,分享知识,倾听心声,无论哪一种,都是在对情感精力进行有效的补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