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瓷艺术家龚鉽:瓷娃看家乡

陶瓷艺术家龚鉽:瓷娃看家乡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瓷工们在一起,他总有写不完的诗,写他们制作的陶瓷,写他们工作的窑场,他为景德镇陶瓷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他就是龚鉽。乐乐眼尖,看见书的封面上印有“《景德镇陶歌》龚鉽著”等字样。工人们把龚先生迎进工棚。写完之后,题上他的名字“龚鉽”以及日期。红脸汉子拿出一个漂亮的杯子,斟了杯酒给龚先生。

陶瓷艺术家龚鉽:瓷娃看家乡

知识导读

清代道光年间,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总喜欢与瓷工为伴,和他们一块喝酒,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和瓷工们在一起,他总有写不完的诗,写他们制作的陶瓷,写他们工作的窑场,他为景德镇陶瓷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他就是龚鉽。

从天后宫出来,乐乐和瓷娃经过一座凉亭,看到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倚靠在柱子上呼呼大睡,他的膝盖上放着一本书。

乐乐眼尖,看见书的封面上印有“《景德镇陶歌》龚鉽著”等字样。

“瓷娃,《景德镇陶歌》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龚鉽又是谁呢?”乐乐不禁好奇起来。

瓷娃微微一笑,悄悄拨动时光隧道里的一个节点,两人瞬间就来到一个工棚前。

工棚里面坐着几个工人,他们时不时往外看,满脸焦急,似乎在等待什么。

这时,背后响起一阵马蹄声。乐乐回头一看,只见一匹棕色大马上坐着一个身着青色长袍、温文尔雅的中年男子。

工棚里的人听到马蹄声,都奔了出来,见到中年男子,一齐拱手作揖说道:“等候龚先生多时,还以为您不来了呢。”

“答应了你们,就不会爽约。”中年男子翻身下马,朝那几个人拱手说道。

工人们把龚先生迎进工棚。瓷娃朝乐乐使了一个眼色,两人也跟了进去。那些人很和蔼,不仅没赶他俩走,还找来凳子让他俩坐下。

有人给他们沏上一杯茶,等龚先生喝了之后,大家围着他七嘴八舌诉起苦来:

“龚先生,我任劳任怨在这里工作了七年,昨天老板却说我年纪大了,要辞退我

。我才四十岁呀,家里病重的老父亲还等着我拿钱回去给他治病呢。”

“龚先生,我们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就是驴,这样下去也会累坏呀。”

……

一个红脸的汉子提高声音说:“希望龚先生帮我们作首诗,以便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不易和苦楚。”

“好!”龚先生取过纸笔,略略沉思一下,一边挥笔在纸上写下,一边大声吟道:

坯工并日作营生,午饭应迟到二更。

三五成群抨肉饭,怪他夜市禁非情。

写完之后,题上他的名字“龚鉽”以及日期。(www.xing528.com)

“好诗!”那些工人听后,连连拍手叫好。

红脸汉子拿出一个漂亮的杯子,斟了杯酒给龚先生。

龚先生接过酒杯并没有马上喝,而是凝望着那个杯子,许久,他一口将酒喝掉,大声说道:“好一件斗彩鸡缸杯!”之后,他提笔写下:

明炉重为彩红加,彩料全凭火色华。

我爱鸡缸比鸡子,珍珠无类玉无瑕。

写罢,龚先生搁笔大笑,走出工棚。

“龚先生,你经常这样作诗吗?”乐乐急忙追上去问。

“是的。”

“你一共作了多少首?”

“大概有一百多首吧。”龚先生想了一下说。

“噢,我知道了,你的《景德镇陶歌》就是这样写成的。”

可是,龚先生翻身上马走远了,没有听到乐乐的话。

瓷娃告诉乐乐,龚鉽在浮梁县当幕僚时经常来景德镇,与这里很多贫穷工人交了朋友,他的很多诗歌素材主要来自坯房和瓷窑里的所见所闻。后来,他的朋友把他的诗稿收集起来,摘录出六十首汇编成《景德镇陶歌》,其中不少作品能够再现当时的陶作情况和风土人情,甚至能直接反映陶瓷生产的经过。

《景德镇陶歌》节选

王家洲上多茅器,买卖偏多倔强人。

比似携篮走洲客,只能消假不消真。

译文:王家洲,即今天景德镇市第六小学西侧的黄家洲弄一带,当年有一帮专门买卖缺陷瓷器的人在此提篮叫卖,人称“走洲客”,还有一些人摆摊搭棚成批经营,这些摊点被人称作“洲店”。

读一读、背一背文章中的两首陶歌,并且说说它们的意思。

去感受一下当代陶瓷艺人的工作,试着为他们写一首诗歌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