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避免绩效考核中的老好人现象

避免绩效考核中的老好人现象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人力资源从业者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如何避免绩效考核中的‘老好人’现象?”尤其是这种“老好人”现象,情况更糟糕。主观原因,主要体现在考核者对待考核态度不严肃、存在各种认知误区,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部门负责人怕伤了部门和气、怕得罪下属、怕下属流失,便做了“老好人”。

避免绩效考核中的老好人现象

很多人力资源从业者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如何避免绩效考核中的‘老好人’现象?”

案例:

某生产型公司,旗下有3家公司。目前实行了KPI考核,实行的是S卓越(90分以上)、A优秀(89.9~80分)、B良好(79.9~70分)、C合格(69.9~60分)、D不合格(60分以下)的等级排名法。在执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了一个问题。部门负责人在给下属打分的时候,为了不得罪人,给员工打分都集中在89.9~80分阶段。这样导致在进行等级排名的时候,处于A优秀等级的员工人数,占了总人数的85%。这样的绩效考核结果直接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其实,很多企业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建立绩效计划的时候轰轰烈烈,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拖拖拉拉,做绩效考评的时候和和气气。这些都是企业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通病。尤其是这种“老好人”现象,情况更糟糕。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弄虚作假。

1.“老好人”现象成因

出现这种“老好人”现象的原因有两点:

(1)客观原因。

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包括打分反馈控制力不足,以及绩效考核体系本身对打分结果有偏差,不具有足够的纠偏能力。

(2)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主要体现在考核者对待考核态度不严肃、存在各种认知误区,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部门负责人怕伤了部门和气、怕得罪下属、怕下属流失,便做了“老好人”。

2.“老好人”现象的后果(www.xing528.com)

“老好人”现象,带来的是“平均主义”。在这种“平均主义”下,更容易滋生员工的“大锅饭”思想,让员工认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对自己的收入影响都不大。这样会使员工逐渐失去奋斗的动力,既不利于员工的成长,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克服“老好人”现象的方法

无论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制度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手段。所以,克服“老好人”现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提高管理者的诚信素养。

自身不正,何以正人?绩效考核的实施和推行,需要诚信素养作后盾。这样,才能上行下效,发挥管理者的表率作用。对于管理者来讲,要做好诚信的倡导者,更重要的是要做诚信的忠实执行者。

案例:

某生产型公司在陷入“老好人”的考核窘境中后,人力资源部专门召集所有员工进行讨论与反思,将此次“老好人”事件上升为诚信缺失的高度,并且在企业价值观中,增加了一条“诚信底线”。此后,该公司将“诚信”作为公司内部全员必须坚守的底线,严禁部门负责人在绩效考评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这一举措,为该公司高效推行绩效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后的绩效考核过程中,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和评估结果都不再失真,有效提升了员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更加速了企业长远目标的实现。

(2)建立奖惩约束机制。

任何不公,在制度的严格约束和规范下,必然能够趋于公平、合理。这也是经过实践所证实的。同样,绩效考核要想在全体被考核者中做到公平、合理,就需要借助制度之力,建立奖惩约束机制。对于每一位考核者,如果有人做出失信行为,就要受到相应的奖惩,以此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而且这样的奖惩,要具体落实到考核者的职务任免、级别升降、薪酬分配等具体环节当中。这样才能使绩效考核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