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实现学习主体性

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实现学习主体性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此,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手段与途径便应运而生,旨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需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又具有自身特点,即自主性、开放性、情感性、综合性和过程性。研究性学习之路任重而道远。

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习潜能,实现学习主体性

后林枫

笔者从教三年,经验尚浅,与其谈研究性教学,不如说说研究性学习,其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学习始终贯穿于课堂与生活,参悟研究性学习的真谛也便懂得了教学。

首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就语文学科目前面临的形势来说,大多数语文教师仍在重复着最简易的教学形式——将由课堂外专家发现、归纳的各种答案直接教给学生,即是一种“传播—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虽然能收到短期的成效,但也致使中学语文教学严重轻视学生实践、发现、探索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不断强调,打着各种口号、头衔的“课堂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也仅是昙花一现,学生依旧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语文学习慢、难、累、乏早已成为语文教学积重难返的“软肋”。

对此,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手段与途径便应运而生,旨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需求。(www.xing528.com)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尚处于雏形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即“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其实撇开国外的学说理论,中国早已在研究性学习中开辟出道路。《中庸》里明确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理论,“学、问、思、辨、行”五字可谓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学生自主能动型的学习过程,已有研究性学习的味道;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早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叶老的话更是站在教师的角度道破了教学的要害。其实无论国内外,研究性学习都强调了自主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锁调动一系列学习行为。

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就这三年个人的学习与实践而言,笔者认为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与其他科目一样有着四个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勤奋刻苦、严谨认真、敢于创新、团结协作的良好人格。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又具有自身特点,即自主性、开放性、情感性、综合性和过程性。尤其是情感性与综合性是有别于其他科目的重要特征,也是语文学科最动人且无可取代之处。情感性注重以情动人,培养学生的情怀,带给学生以不同的心理体验与情感认知,从而进一步塑造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精神境界;综合性讲究打破界限,不局限于语文科目内的品类,还有学科、社会生活乃至实与虚之间等,由平面到立体再至多维,让语文成为架接万物的纽带。上述两者都对传统课堂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客观条件的支持,比如高素质水平的教师、相应的氛围环境、相辅助的教学用具、充沛的时间等,更重要的是学习主体自身的内涵与能力,在见识与经历中启而发,是一种自得自化的过程,并不断通过实践而拓展外延。

研究性学习之路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