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驴行职场:农场里果老驴的不幸结局

驴行职场:农场里果老驴的不幸结局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果老驴”之死有一个农民,承包了一些土地。刚到农场的第一个月,“果老驴”按照农民的安排主要是了解农场的情况。农民无奈,只好把“果老驴”从耕地的岗位调整下来,让他自己去拉车。农民郁闷一阵子后,决定让“果老驴”去拉磨。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隔三差五,只要“果老驴”犯了毛病,农民就揍他一顿。

驴行职场:农场里果老驴的不幸结局

12.“果老驴”之死

有一个农民,承包了一些土地。由于头脑灵活,又肯吃苦,没过几年这些土地就发展成为一家颇具规模的农场

地多了以后,农民逐步意识到靠原来仅有的几头驴已经不能很好地完成耕地的任务了。于是他决定招兵买驴。

开始的时候,他到当地的驴力市场上摆了个招聘展台,张榜公告一则招聘启事,但过了两周,只收到一些非常一般的驴历,连值得约见面谈的都没有几个。

于是,农民收了展台,找了一个专门做驴力资源猎头的朋友,委托他帮助自己找一些知名的英驴。

一开始,这位猎头朋友也推荐了一些候选驴,但都没能入农民的法眼。直到有一天,这位猎头朋友兴冲冲地打电话告诉农民,他已经联系上了业内最知名的英驴,他的绰号叫“果老驴”,意思是说这位英驴的耐力好,能进行长途跋涉,且行走的速度很快,有点像八仙中张果老的坐骑,因此得名“果老驴”。

农民听了喜出望外,马上让这位猎头朋友安排了约见,“闻名不如见面”,农民当场拍板决定把大名鼎鼎的“果老驴”引进农场,并且支付了很高的报酬——一天九个玉米棒子。

“果老驴”感到农民很赏识自己,决定在农场大干一场。

刚到农场的第一个月,“果老驴”按照农民的安排主要是了解农场的情况。

第二个月刚开始,正好赶上耕地最繁忙的时候,原有的“驴手”不够,于是农民就让“果老驴”和另外一位驴头组成一副犁耕地,但两驴根本配合不到一起,“果老驴”走得飞快,驴头根本跟不上,耕出的地不是歪的就是斜的,要么就是深浅不一。

开始的时候,农民还以为“果老驴”不了解情况,但连续一周下来,情况还是没有改善,农民就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判断了:是不是“果老驴”徒有虚名呢?

又过了一周,情况仍然没有改善,并且驴头已经开始抱怨,几次到农民那里要求调整搭档。农民无奈,只好把“果老驴”从耕地的岗位调整下来,让他自己去拉车。

“和别的驴配合不好,自己拉车总该可以了吧?”农民暗暗地想。

接下来的事情远出乎农民的意料。

“果老驴”自己拉车还真卖力,但仍然走得飞快,一次把车上的粮食颠簸丢了,有一次居然把车轮子跑了下来。(www.xing528.com)

农民无奈,只好把“果老驴”又从拉车的岗位上调整了下来,连续几天也没给“果老驴”安排活。

“每天九个玉米棒子给他,总不该让他白吃饭吧。”农民郁闷一阵子后,决定让“果老驴”去拉磨。

有了上两次失败的经历,“果老驴”格外珍惜这次拉磨的机会,但脚力快的老毛病却没有改,一次居然把磙子拉了下来。

农民气得胖揍了他一顿。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隔三差五,只要“果老驴”犯了毛病,农民就揍他一顿。

这招还真管用,没多久,“果老驴”真的把脚力快的毛病改了,慢条斯理地拉起磨来。农民不再揍他,也很少关注他,甚至感觉把他遗忘了。

突然有一天,农民在割地的时候伤了手,血流不止,必须马上赶到镇上的卫生所去。这时候他想起了脚力快的“果老驴”,但当他坐上驴背以后,驴并不往前走,而是原地转圈,农民非常生气,狠狠地抽了几鞭子,可越抽,“果老驴”越是原地转圈。无奈,农民只得下来,雇了一辆出租车飞驰向镇上。

几天后,农民伤愈回到了农场,同时领回来一个人,这个人给了农民几个铜板,牵着“果老驴”向屠宰场走去……

【管理启示】

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这几乎是所有老板的共识。

但自己的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外面引进的人才和自己目前的团队成员能否有效配合?引进的人才真的发挥他们的所长了吗?这些问题却是一些老板经常忽略的问题。

“果老驴”在别的企业很出色,是因为发挥了他耐力好,能进行长途跋涉,且行走的速度很快的优点,但如果你安排的岗位不能用其所长,就显示不出他的独到之处了。

作为“果老驴”这样的人才也应该反思,如何寻找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平台,而不是给报酬最多的平台,且如何在新的平台上“入乡随俗”适应环境。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决定企业引进人才以及人才跳槽成败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