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嘉靖刻本研究:刻工问题及底本翻刻

明嘉靖刻本研究:刻工问题及底本翻刻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體到刻工問題,一部書上的刻工名,不一定是這部書的真實刻工,因爲這些刻工名可能是從底本翻刻而來的,雖然這種情况較少。前人對翻宋本中宋代刻工的翻刻有所注意,而實際上嘉靖本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最值得注意的是,此書還出現了張敖、李受、陸奎、吴鑾、章景華等著名的蘇州工匠,而這些刻工正是其底本徐焴本的刻工。這種情况下,刻工題名已經近似於正文内容,翻刻時比較容易隨正文一起翻刻。

明嘉靖刻本研究:刻工问题及底本翻刻

刻工作爲版本鑒定的依據,從屬性上來看,屬於文本(文獻)性證據,而非實物性證據,這一點前面已經提到過。就實物版本學而言,文本性證據與實物性證據的最根本區别是,文本性證據得出的結論,需要經過實物性證據的檢驗才有效。换句話説,文本性證據不能獨立得出結論,實物性證據則可以。舉例來説,文字内容的正誤是無法直接判斷兩個本子的先後順序的,後面的本子既可以改正前面本子的錯誤,也可能帶來新的訛誤。兩本的先後,需要實物性證據來證明。而如果兩個本子中甲本的斷版,乙本都有,且乙本斷口更大,並有新的斷版,則可判斷甲、乙同版且甲本刷印時間早於乙本,無需藉助文本方面的證據。這是由版本學的實物屬性决定的。具體到刻工問題,一部書上的刻工名,不一定是這部書的真實刻工,因爲這些刻工名可能是從底本翻刻而來的,雖然這種情况較少。因此使用刻工信息鑒定版本,必須結合實物性證據如版刻的時代和地域風格,否則就有可能出現誤判。前人對翻宋本中宋代刻工的翻刻有所注意,而實際上嘉靖本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如嘉靖二十九年(1550)秦藩刻本《天原發微》,此書由秦藩刊於關中,本無疑問,但因書上出現了徽州虬村黄氏的四名刻工的署名,致使王重民等人對其刊刻地點産生了疑問。實際上這些刻工名係翻刻而來,他們本是底本天順五年(1461)歙西鮑氏耕讀書堂刻本的刻工。

嘉靖六年(1527)建寧府知府張大輪刻本《重校正唐文粹》(下編109)的刻工問題也值得注意。此書所用底本是所謂“蘇州近本”,當即嘉靖三年(1524)蘇州徐焴家刻本(下編024)。此書刻工熊文林、葉再友、葉再生、江元貴、葉天壽、葉毛奴、艾毛等都是比較常見的福建工匠。但是,最值得注意的是,此書還出現了張敖、李受、陸奎、吴鑾、章景華等著名的蘇州工匠,而這些刻工正是其底本徐焴本的刻工。也就是説,此書翻刻了底本刻工名。

這兩個例子説明在使用刻工鑒定版本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刻工題名的文本屬性,需要結合版刻風格等實物特徵進行分析。《天原發微》的底本與翻刻本之間相距已達百年,版刻風格變化比較明顯。雖然秦藩本仍屬於京式本範疇,没有發展爲新的蘇式本,但其字體風格明顯較硬,與底本頗有不同,這是時代對版刻風格的影響所致。《重校正唐文粹》兩本雖然僅僅相距三年,但一刻於蘇州,一刻於閩中,兩者風格截然不同,這是地域對版刻風格的影響所致。(www.xing528.com)

兩書在具體的刻工署名方式方面有些區别。《天原發微》的刻工署名不在版心,而在序跋之後,這跟題在正文卷末類似。這種情况下,刻工題名已經近似於正文内容,翻刻時比較容易隨正文一起翻刻。《重校正唐文粹》的情况與《天原發微》不同,它的刻工名題在版心。但由於既要題本版刻工名,又要帶上底本刻工,於是出現了同一葉版心有兩個刻工名字的情况,如版心刻工“石郎刊”爲福建刻工,“受”爲蘇州刻工李受(圖5-7)。不論版刻風格的可疑還是刻工題名方式的特别,都需要直接考察版本的實物特徵,如果只憑著録或者刻工索引來鑒定,可能比較容易出問題。

圖5-7 天一閣藏《重校正唐文粹》卷二二葉三刻工“石郎刊 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