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咏雪》的艺术特色:一部语文名篇教学案例

《咏雪》的艺术特色:一部语文名篇教学案例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简约传神,言外有味杨义先生认为《世说》的叙事追求言外之意。[9]总之,辞约旨达、捷悟机对、富学奇藻、高识虚意、饰音爽气是魏晋言语的显著特色。叙事写人简约传神,有言外韵味,是世说言语的显著特色。第二和第三种,是比喻中的特殊类型。这就是《文心雕龙》所说的“以切至为贵”。但以盐比喻雪花引起的联想,却不及柳絮那么“切至”。有古代咏雪诗“战罢玉龙三百万,残麟败甲满天飞”,就含着男性雄浑气质的联想。

《咏雪》的艺术特色:一部语文名篇教学案例

(一)简约传神,言外有味

杨义先生认为《世说》的叙事追求言外之意。倪美玲认为:“《世说新语》多描摹生动形象的人物语言,把魏晋士人渊博的学识、机敏的应对、肯定自我价值、追求自然直率的人性美、追求语言的含蓄优美等内在美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人物的内在神明。”[7]骆玉明认为:“从汉末清议到魏晋玄学清谈,言谈的机警、隽永和出人意料的趣味为世人所重,《世说新语》所记人物言谈,自然多妙言俊语,令人心旷神怡。因此种风气的影响,连带地在叙事写景时,书中文笔也以言约旨远为胜。”[8]史绍典将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艺术特点总结为四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义丰。[9]总之,辞约旨达、捷悟机对、富学奇藻、高识虚意、饰音爽气是魏晋言语的显著特色。叙事写人简约传神,有言外韵味,是世说言语的显著特色。

下面结合《咏雪》文本来看:

尤炜[10]通过对比阅读,区分了《咏雪》与《晋书·列传六十六》(唐代成书)中同题故事的不同写法:“王凝之妻谢氏,字道韫,安西将军奕之女也。聪识有才辩……(谢安)又尝内集,俄而雪骤下,安曰:‘何所似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

——尤炜[11]认为:“史传的重要修改有三处:第一,史传略去了‘与儿女讲论文义’,忽略了谢家赏景论文的氛围,也就去掉了整个故事诗意的背景。第二,史传略去了‘欣然’,湮没了谢安因冬日雪景和‘讲论文义’而带来的欣喜之情,把长幼咸集、衡文论艺的沙龙变成了一场考试。第三,史传略去‘纷纷’二字,这与前两处省略相应,让谢安极富意境的命题变成了相对直白的提问,下文两个比喻的比较也就失去了一条重要的标准。就叙事的韵味来看《世说新语》的记载显然更胜一筹,因为它既有环境氛围的铺垫,又有人物情态的暗示,更有画龙点睛的语言。”

刘真福[12]从教材编者的角度分析了文章的层次:(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陈述故事各要素,为“咏雪”情节作铺垫。是为叙述,略写。(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咏雪”过程,故事主体。是为描写,详写。(3)“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补述兄女身份。是为说明,略写。可见文章虽短而首尾俱全,详略各得其所,叙述、描写、说明各显其能。中间的三人对话是故事主体或情节主干,我们姑且以此作为独立情节来分析,那么这里的情节是对话中进行完成的。“白雪纷纷何所似?”是情节开端;“撒盐空中差可拟”是情节发展;“未若柳絮因风起”是情节高潮。读这三句话,一句比一句有味道。这是全文最精彩之处,一问一答尽显文人的智慧和作者写作的技巧。言语精彩,正是这一则故事置于“言语”类的主因。

(二)比喻的艺术张力

孙绍振先生在《比喻和诗》一文中,对比喻有过透彻的分析:

(1)构成比喻的事物,有两个基本要素:首先,从客观上来说,二者必须在根本上、整体上有质的不同;其次,在局部上有共同之处。[13]

(2)比喻有三种:第一种,基于两个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这比较常见,如“燕山雪花大如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第二种是抓住事物之间的相异点,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三种,把相同点与相异点统一起来,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第二和第三种,是比喻中的特殊类型。最基本、最大量的是第一种,从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出发。谢安家族咏雪故事就属于这一种。[14]

(3)一般比喻和好的比喻的区别:好的比喻不但要符合一般比喻的规律,而且要精致;不但词语表层显性意义要相通,而且深层的、隐性的、暗示的、联想的意义也要相切。这就是《文心雕龙》所说的“以切至为贵”。[15]

(4)以空中撒盐比降雪,符合本质不同、一点相同的规律,盐在形状、颜色上与雪相同,可以构成比喻。但以盐比喻雪花引起的联想,却不及柳絮那么“切至”。因为盐粒是有硬度的,而雪花则没有,盐粒的质量大,决定了下落有两个特点:一是直线的,二是速度比较快。而柳絮质量是很小的,下落不是直线的,而是方向不定的,飘飘荡荡,很轻盈的,速度是比较慢的。柳絮飘飞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容易引起经验的回忆;而撒盐空中,并不是自然现象,撒的动作和手联系在一起,空间是有限的,和满天雪花纷纷扬扬之间联想是不够“切至”的。在当时的诗文中,“柳絮纷飞”早已和春日景象联系在一起,引起的联想是诗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谢道韫“柳絮因风起”的比喻不但“切至”,而且富于诗意的联想,而谢朗“撒盐空中”的比喻,则是比较粗糙的。[16]

(5)比喻的“切至”与否,不能仅仅从比喻本身看,还要从作家主体来看,和作者追求的风格有关系。谢道韫的比喻之所以好,还因为与她的女性身份相“切至”。如果换一个人——关西大汉,这样的比喻就可能不够“切至”。有古代咏雪诗“战罢玉龙三百万,残麟败甲满天飞”,就含着男性雄浑气质的联想。读者从这个比喻中,可以感受到叱咤风云的将军气度。[17]

(6)比喻的暗示和联想的精致性,还和形式与风格相关。“未若柳絮因风起”是诗的比喻,充满了雅致高贵的风格,但并不是唯一的写法。同样是写雪的,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就是另一种豪迈的风格了。李白的豪迈与他对雪花的夸张修辞有关。[18](www.xing528.com)

贾龙弟对《咏雪》中两个比喻的分析也中肯切至:

(1)“如果比较是生硬地切断两个比喻和文本母体及其历史文化语境的联系,孤立地比较分析,津津乐道于两者的优劣,这样教学的结果,学生很难感受到‘咏絮之才’的真正魅力和《咏雪》中浓浓的魏晋神韵。我们应当在历史的语境下,通过不同人物对比喻的态度及其表达方式的讨论,让学生走进《世说》谈《咏雪》,在整个魏晋时代审美趣味的观照下,牵动《世说》中其他篇章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徜徉在《世说》营造的诗意世界中。”[19]

(2)作者的态度及其表达方式

“《世说》更多地体现了魏晋人士的时代风尚。魏晋的时代风尚看重人的内在品质、才性,超越实用功利,而是以一种纯粹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去观照。因此,从时代的趣味入手,作家肯定会更加推崇谢道韫的比喻,因为盐的实用性更强,而柳絮的审美性更强,更符合时代的审美趣味。”[20]

(3)评论者(谢安)的态度及其表达方式

“谢安的表达方式还是含蓄,这是‘魏晋风度式’的表达。文中‘公大笑乐’一句,向来被认为是表明谢安对两个比喻的含蓄评价。之所以认为并非‘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是由评价者谢安所处时代的审美趣味决定的,理由与前面作者的态度一样。”[21]

(三)串珠缀玉,网状结构

张海明认为:“《世说新语》的结构特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一是将全书作为一个整体,着眼于它按内容分类编排的网状结构。这种结构的叙述描写中心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某一类人,其结构方式则是围绕这一类人组织相关的故事群,再由若干类人的故事群缀合成书,从而具有一种分类世态百科全书的性质。《世说新语》作为一种文体所以对后世产生影响,以至仿作不绝,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二是就书中每一则记载而言,多为生活中某一场景、某一片断的叙写,不作纵向展开。或是一则传闻,或为一段对话,要言不烦,如绘画中之写意,虽略有情节而不求曲折,虽偶用描写而不为工笔。《世说新语》的艺术魅力,实得力于此种安排不少。”[22]由此可见,《世说新语》在材料取舍方面相当灵活。正如王能宪所言:“记言记事、刻画人物,只选取精彩鲜亮的片段,而不是全景式地表现人物生平或一个时代。这样,人物之间、事件之间的联系及其相关时空关系都可以略去不写,节省笔墨。”[23]同时,“这些内容又被分成若干门类,串珠缀玉,既自由灵活,又纲举目张。如果把分散在各门类中的某一人物的言语行为集中到一起,又能获得对该人物的完整印象台湾学者周法高曾把这种结构方式称之为‘故事链’”[24]

《咏雪》中涉及的人物,可以寻找多条故事链。

如:谢安,德行33,34,36;言语62,70,71,75,77,78,83,90,92,101;政事14,23,;文学24,39,48,52,55,79,82,87,94;方正18,53,55,60,61,62;雅量27,28,29,30,31,33,34,35,37,38等。

谢道韫:言语71;贤媛26,28,30;排调26。

谢朗:言语71,79,98;文学39;赏誉139;品藻46;贤媛26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