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研究:一点透视画法的使用及要领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研究:一点透视画法的使用及要领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点透视画法方便,一般使用丁字尺与三角板等工具配合完成。图6-6一点透视画法(六)画地板上的物体。④将所得到的各点用实线进行连接,此步骤将已画完物体(床)在空间中的透视效果,如图6-8所示。图6-8一点透视画法(八)(三)总结一点透视作图要领首先按照一定的比例,绘制平面图中的网格,以平面图中所绘制的网格为基础来确定透视图中“物体”的位置、大小,当确定物体的进深时,一定要在a线段的延长线上进行测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研究:一点透视画法的使用及要领

一点透视也称为“平行透视”,它是一种最基本的透视作图方法,即当室内空间中的一个主要立面平行于画面,而其他面垂直于画面并只有一个消失点的透视就是平行透视。这种透视表现范围广、纵深感强,适合表现庄重、稳定、宁静的内部空间环境,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失真,例如当展开面过宽时,超出正常视角的部分则会产生失真的现象。一点透视画法方便,一般使用丁字尺与三角板等工具配合完成。

(一)画图的准备

(1)画出图6-1中由视点EP所见到A墙面的室内透视图

(2)所练习题目的相关信息如下。

①在平面图中按照1∶50的比例绘制透视图中所用的基准网格,也就是通过1、2、3、4,各点的直线,各个点之间的距离相等,房间具体的尺寸如图6-1所示。

②画天花板两侧的边棚部分,其高度为-100毫米,边棚边界用虚线表示。

③平面图中所包含的物体有:床尺寸为1800××2000×1450;床头柜尺寸为700×450×1600;衣柜尺寸为600×1500×12000。

④将室内的天花板的高度定为2600毫米,窗高1000毫米,窗台高1000毫米。

⑤视点EP位置可在平面图下方的任意地方,其距离一般保持在与距离A墙面宽度相同的地方,这样可以较容易的画出室内透视图。

⑥将平面图中所用的符号、文字、尺寸标注好,其相应的准备工作就完成了。

图6-1 一点透视画法(一)

(二)画图的步骤

(1)作出透视图中的基准网格。

①如图6-2所示,在图纸的中央部分画出A墙面,墙面高、宽分别为2600毫米、5000毫米。其比例可根据图纸的大小进行自由地选择,在A3的图纸上一般采用1∶50的比例较合适。

图6-2 一点透视画法(二)

②在画面中确定视心CV的高度,通常采用眼睛的高度1500毫米左右最为合适。按照平面图中视点EP的位置来确定视心CV(即通过2点与2′点的交点),在透视图中2—2′上画出视心CV,并将CV分别与a、6、c、d各点相连接。

③如图6-3所示,将线段向右延长,并在延长线上按照平面图相应测量出各点的距离。

图6-3 一点透视画法(三)

④如图6-4所示,分别通过视心CV和点4作水平线与垂直线,求出两线的交点,其该点为立点SP。(www.xing528.com)

图6-4 一点透视画法(四)

⑤分别通过点作水平线和垂直线,以表现空间的进深,从而画出空间中的基准网格。

⑥将视心CV分别和地板、天花板上各点(1、2、3、4,1′、2′、3′、4′)连接并做放射线,将其基准网格全部画完。

(2)画室内的窗户。按照比例从线段向上测量出窗台高度1000毫米与窗户高度1000毫米,并按照平面图确定窗户的长度,如图6-5所示。

图6-5 一点透视画法(五)

(3)画天花板中边棚部分。

①从室内平面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花板中的边棚部分,对应平面图的基准网 ②从c点和b点分别按照比例向下方量格而找到透视图中的边棚基准网格的边缘出100的高度并将所得到的各点与视心并与视心CV相连,如图6-6所示。

图6-6 一点透视画法(六)

(4)画地板上的物体(以床为例,其尺寸为1800×2000×1450)。

①首先,按照平面图中的基准网格将床所在位置的各个点分别与透视图中各点的位置相对应起来,如在平面图可以量出床宽1800毫米所在的具体位置,然后把这个具体的位置放置到透视图中ad上,并从线向上量取床高450毫米,从而得到所需平面,如图6-7所示。

图6-7 一点透视画法(七)

②分别通过点g、l与视心CV相连,并作延长线。

③分别通过h、g点向上作垂线,并与g、f调过视心的连线交于各点。

④将所得到的各点用实线进行连接,此步骤将已画完物体(床)在空间中的透视效果,如图6-8所示。

图6-8 一点透视画法(八)

(三)总结一点透视作图要领

(1)首先按照一定的比例,绘制平面图中的网格,以平面图中所绘制的网格为基础来确定透视图中“物体”的位置、大小,当确定物体的进深时,一定要在a线段的延长线上进行测量。

(2)室内透视图的图面大小可根据图纸纸张的大小而自由地选取比例来进行画图,最常用的比例为1∶50和1∶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