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洋淀是咱家乡,保卫家乡理应当

白洋淀是咱家乡,保卫家乡理应当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久,上级也就正式命名三小队为雁翎队。雁翎队在战斗中渐渐发展、壮大起来。雁翎队就像一把锐利的尖刀,插在敌人津、保水上航线的咽喉上。岸上无处立足,雁翎队便化整为零,利用苇塘掩护,在淀上与敌人周旋。生活虽然如此艰苦,但没有一个人叫苦,雁翎队还是照样积极寻机打击敌人。

白洋淀是咱家乡,保卫家乡理应当

白洋淀人民拿起打野禽的大抬杆(大型土枪),驾着枪排(打水禽用的一种小船)和渔船,组成了一支水上游击队——安新县大队三小队,利用湖河汊港的有利地形,战斗在白洋淀上。战士们唱着自己编的歌曲,表达着不屈的意志:

白洋淀是咱家乡,保卫家乡理应当,

只要不当亡国奴,喝口淀水也舒畅

鬼子一天不消灭,决不放下手中枪。

小队刚成立的时候,只有20多名战士,十几副大抬杆和20只小船。但是,他们对白洋淀了如指掌,又有丰富的水上生活经验和对日寇不共戴天的仇恨,因此首战便歼灭了20多个由安新去赵北口的鬼子,并打坏了一只汽船。战斗结束以后,当他们返回寨南村,在欢迎他们的人群中,有两位老人指着船队,高声赞美道:“看,多威武,简直像支雁翎队!”人们看着摆成人字形的20只小船,也一齐欢呼起来:“雁翎队!”此后,白洋淀的人民,便以“雁翎队”这个名字,代替了游击队的正式番号。不久,上级也就正式命名三小队为雁翎队。

雁翎队在战斗中渐渐发展、壮大起来。土枪换上了三八大盖,歪把机枪代替了大抬杆。到1940年年底,全队已发展到180多人,拥有50多只船。雁翎队就像一把锐利的尖刀,插在敌人津、保水上航线的咽喉上。

1941年,侵华日军对我晋察冀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更加频繁、残酷。“蚕食”的矛头,首先指向被称为“八路军棉粮库”的冀中。3月,驻安新的敌酋龟本,从天津保定调集了130多只汽船,配合步兵骑兵,对我白洋淀开始了水、陆联合“扫荡”和“蚕食”。

敌人的汽船,穿梭般地巡逻在白洋淀上。日寇、伪军、汉奸、特务,像无数的蝗虫,布满了白洋淀的大小村庄。岸上无处立足,雁翎队便化整为零,利用苇塘掩护,在淀上与敌人周旋。此时,白洋淀上能够代替粮食的东西还没有长出来,队员们只有以鱼虾当饭。没有油,没有盐,清水煮鱼虾,腻得人发呕。天长日久,很多人鱼虾刚落肚,立刻又哇哇吐出来。但是大家都懂得坚持下去的意义,吐出来,捧口淀水漱漱口,再吃!没有烟吸,大家就把干荷叶揉碎卷成香烟,并给它起了个美丽的名字,叫作“荷花牌”。生活虽然如此艰苦,但没有一个人叫苦,雁翎队还是照样积极寻机打击敌人。敌人的汽船不能进苇塘,浅水不能航行,队员们就驾着小船,从这个苇塘钻到那个苇塘,从这条河汊转入那条河汊。有时埋伏在敌人汽船必经的苇塘边,打敌人个措手不及;有时利用夜幕掩护着,摸进敌人的据点,贴标语、撒传单,给敌人以突然袭击。战士们把这种生活编成歌唱道:(www.xing528.com)

▲活跃在冀中白洋淀上的游击队——雁翎队

东边“扫荡”西边转,岸上不行蹲苇塘。

驾着船儿快如梭,鬼子汽船追不上。

急得鬼子团团转,我们又回老地方。

瞅准机会打埋伏,揍他一个冷不防。

就这样,雁翎队就栖居在一叶扁舟上,渡过了60个露重雾浓的夜晚,熬过了60个饥肠辘辘的白天,始终没有离开过白洋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