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甲基营养菌对浮泥密实过程的影响

甲基营养菌对浮泥密实过程的影响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次添加完营养液,均将pH值调至约6.8。图6-19淤泥中的气孔5.2.3延缓浮泥密实效果长时间持续观察、记录清浑水界面的下沉位移。第二阶段,密实速度有所减缓。

甲基营养菌对浮泥密实过程的影响

5.2.1 试验条件

5.2.1.1 样品配制

在淤泥中培养微生物所用的样品由淤泥样品与培养基混合配制而成,将pH值调整到6.83。搅拌均匀后,实测样品的密度为1 053kg/m3。将样品分装到16个1 000ml三角瓶中,每个三角瓶装样品800ml,放入摇床培养箱进行培养。

5.2.1.2 培养方法

试验样品培养在摇床培养箱中进行,设置培养温度为30℃,转速200r/min,保持培养箱持续工作,并定期向样品中添加营养液。每次添加完营养液,均将pH值调至约6.8。

5.2.1.3 密实试验

样品在摇床中培养一定时间后,取出样品,测定密度、pH值、颗分等,进而开展密实试验。培养时间分别为7天、14天、23天、29天、36天、42天、49天、56天。

密实试验在1 000ml量筒中开展。将取出的样品分别注入两个量筒,每个量筒中的样品体积约750ml。

另外,配制相同盐度不加入培养基培养的原装样,开展相同条件下的试验作为对照。

5.2.2 试验现象

胞外聚合物EPS的产生是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一个普遍现象,对微生物生长繁殖有促进作用,有利于微生物相互吸附或者吸附于固体表面,改变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流变特性(如黏度等),进而影响泥沙沉降密实。经过培养的泥沙可直接看出显著变化,如图6-18所示,菌泥混合培养后泥沙变松散。

图6-18 菌泥混合培养后泥沙变松散(www.xing528.com)

当沉降管灌注完成后,对照组泥沙在重力作用下很快会呈现出一个明显的清浑水交界面,泥沙逐渐压缩密实。但菌泥混合液并没有像对照泥浆那样很快出现泥-水交界面,而是经过几个小时才慢慢出现,而且上层水体呈浑浊状态。在试验初期,沉降密实管的顶部即水面处形成了大量气泡,在泥-水交界面会出现多个通气孔,而没有经过培养的对照泥沙却没有出现同样的现象,因此可以推断在密实初期,泥浆中的微生物仍然继续生长而产生了大量气泡,这些气泡又可以增加浮泥内部的紊动强度而减缓泥沙的沉降速度,所以迟迟不出现明显的泥水交界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密实速度逐渐降低,泥-水交界面的下降速度也越来越慢,直至保持基本不变,即达到基本平衡状态。但是,达到平衡状态的时间,各组样品存在明显差别,其中以未经培养的原样的时间最短,仅仅为3天左右;培养23天的泥沙样品达到平衡状态用时最长,接近40天的时间,而且泥沙中上部也出现了许多气孔通道(如图6-19所示),并明显包含大量水,也增加了淤泥的体积。

图6-19 淤泥中的气孔

5.2.3 延缓浮泥密实效果

长时间持续观察、记录清浑水界面的下沉位移。采用泥浆厚度比,即水-泥交界面下的泥浆厚度h与初始泥浆厚度h0的比值h/h0来反映泥沙沉降密实变化情况。绘制h/h0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如图6-20所示。

由图6-20可知,不管淤泥中是否含有微生物,泥水交界面都会逐渐降低,即泥沙都会发生密实沉降,只是含有微生物的泥浆密实速度明显变缓。

在第一阶段,即泥沙沉降阶段,由图6-20可知,对照组泥浆灌注后,仅仅经过半天时间,界面高度就下降到初试高度的1/3左右;但经过培养的菌泥混合物沉降相对较慢,培养7天的泥沙在沉降半天时间后,高度仍为初试高度的一半,而培养时间更长的其他组次延缓沉降效果更好,特别是培养14天和培养23天的效果最佳,在长达8天的时间内,界面高度基本没有下降。

第二阶段,密实速度有所减缓。其中,对照组泥沙在该阶段持续时间为2天左右,泥-水界面下降到初始高度的0.21,之后基本保持不变,即进入第三阶段的基本平衡状态。但是,菌泥混合物的密实固结时间较长,可持续10~40天,其中持续时间最短的是培养7天的菌泥,而培养了23天的菌泥持续时间最长。

第三阶段,泥沙界面高度基本保持不变,但各组泥沙达到平衡状态后的最终高度仍有很大差距。各组泥沙达到基本稳定状态时的h/h0列于表6-4中,其中作为对照的原样泥沙,密实后仅剩余0.2倍的初始高度,而培养14天和培养23天的泥沙经过40天的密实后仍为初始高度的0.5倍,延缓浮泥密实效果非常显著。

表6-4 密实达到平衡状态后各组泥沙的h/h0

图6-20 界面高度变化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