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0.6.2次梁计算和配筋-钢筋混凝土结构

10.6.2次梁计算和配筋-钢筋混凝土结构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 10-26次梁的经济配筋率约为0.6%~1.5%。次梁的高跨比h/l0=1/18~1/12,截面宽高比b/h=1/2~1/3。当连续次梁的高跨比为1/20以上时,可不做挠度验算。次梁的支承长度应满足受力钢筋在支座处的锚固要求。

10.6.2次梁计算和配筋-钢筋混凝土结构

1.次梁的计算要点

次梁通常按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计算内力,不考虑推力的影响。计算弯矩时,跨度取值按图10-24,剪力计算一律取净跨。

计算由板传给次梁的荷载时,可忽略板的连续性,假设次梁两侧板跨上的荷载,各有一半传给次梁作为次梁的荷载,如图10-25所示。

978-7-111-42850-3-Chapter10-52.jpg

图10-24 次梁的计算跨度

a)实际结构 b)计算图形

978-7-111-42850-3-Chapter10-53.jpg

图 10-25

由于次梁与板整体浇筑,板可作为次梁的翼缘。当计算跨中正弯矩作用下的配筋时,次梁为T形截面,如图10-26a、b所示。但在支座截面负弯矩区段,截面配筋应按矩形截面计算,如图10-26c所示。(www.xing528.com)

978-7-111-42850-3-Chapter10-54.jpg

图 10-26

次梁的经济配筋率约为0.6%~1.5%。次梁的高跨比h/l0=1/18~1/12,截面宽高比b/h=1/2~1/3。当连续次梁的高跨比为1/20以上时,可不做挠度验算。

2.次梁的钢筋布置

根据跨中及支座截面最大弯矩计算出配筋量后,沿梁长的钢筋布置,原则上应按内力包络图确定。但对于相邻跨度相差不大于20%,且活载与恒载比例q/g≤3的次梁,按图10-27所示进行配筋布置即可满足弯矩包络图的要求。

对图10-27的配筋布置说明如下:①在距中间支座边(l0/5+20d)处,可以截断支座上纵向钢筋面积As的50%,而在距支座边l0/3处,又可截断支座上钢筋面积As的25%;②剩余的25%As的钢筋,既承担部分负弯矩,又兼作架立筋,其根数应不少于2根。考虑到在边支座有一定的嵌固作用,此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应满足la的要求;③正弯矩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las按第5章要求考虑。

箍筋布置除图10-27中支座处的构造要求外,其他均应按第5章计算确定,并满足有关构造要求。

次梁的支承长度应满足受力钢筋在支座处的锚固要求。次梁支承在砖墙上的长度a应满足下列要求:h<400mm时,a≥120mm;h<500mm时,a≥180~240mm;h>500mm时,a≥370mm,并满足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