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土台塬地貌的考察成果

黄土台塬地貌的考察成果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庆阳及其周围的地形对考察队人员来说感觉是奇特的,他们将黄土高原称之为“台塬”,将河川称之为“河谷”或“谷地”,将黄土山视为丘陵。在越过三个黄土台塬后,考察队于傍抵达洛川县城。考察队还对黄土塬及其黄土地层形成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黄土台塬地貌的考察成果

庆阳及其周围的地形对考察队人员来说感觉是奇特的,他们将黄土高原称之为“台塬”,将河川称之为“河谷”或“谷地”,将黄土山视为丘陵。他们首次上到洛川塬后,对这种“台塬”作详细的描述见《穿越陕甘》第五章:

离开茶坊后不久,爬上一个陡峭的山坡,我们发现自己置身于一处平坦宽阔的黄土台塬上,四周都下切成了深深的沟壑。不过,这一地貌并非一眼就能看到,而是观察者走出50甚至100码之后才发现的。在这个黄土塬上行进了五六英里之后,考察队就走到了一条巨大沟谷的边缘,有条路从谷地间穿过。在沟谷的另一侧,能看到又一个高塬从那里延伸而去。这类沟谷和塬相间的地貌在当天一整天和次日大半天时间里反反复复出现。根据这种构造似乎可以推测的是,最初先是黄土大量沉积下来,而后从沟壑流向山涧的雨水与溪流通过长时间的下切作用,切割出众多黄土台塬,这一过程在大多数黄土地区极为典型。的确,沿着较大沟谷的两侧谷壁,也能观察到这种构造过程。与一般峡谷有着陡峭的悬崖和壁立的边缘不同,这些较大沟谷的两侧坡地都很和缓,便于溪流潺潺流下。在高塬上,距离路边不远处就能看到一些大鸨,还有一只狐狸在一片墓地里出没。在田野里仍能看到野鸡,但数量很少,而且非常胆小。黄土塬面的土地都已被开垦耕作,但四处都看不到村庄。这是因为,村子要么建在较小沟谷的两侧,要么是由位于地平面以下的黄土窑洞构成。在后一种情况下,每一处民居都是一个大大的方坑,约有20至30英尺深。在方坑形成的院落四周开凿有深深的窑洞,供家庭成员居住,也用于饲养牲口。通过长长的、和缓的斜道下去,就可到达窑院。斜道的尽头安装结实的木门。建在地面以上的村庄规模较大,而且更为重要,但为数寥寥,相隔较远。在越过三个黄土台塬后,考察队于傍抵达洛川县城。

因为有了这段文字,当他们经过宽阔的董志塬时,再未详述,仅说“离开镇原,考察队登上一道长坡,来到一处宽广的黄土台塬上,这与向延安以南行进2天时所遇到的那处台塬几乎一模一样,具体特征等细节已经在第五章里作过详细描述。”

考察队还对黄土塬及其黄土地层形成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当然他们首次在山西省、陕西省北部地区就接触到了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所以从那里就开始观察、研究黄土地层形成的成因,所以文中多提山西、陕北的地名,未涉及庆阳地名。但庆阳地理位置与山西、陕北同属于鄂尔多斯盆地,其黄土塬及其黄土地层形成的成因与山西、陕北相同,故将此段文字摘录如下:

直隶、山西、陕西和甘肃地区最为独有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存在大量风成沉积土,一般称为“中国黄土”,也有人称之为“黄土地层”,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纯粹由风积而成,可称为风成黄土。第二类由河流冲积而成,沉积成大平原,例如保定府和太原府平原,遂被称之为冲积黄土。对于后一种我们不再多说明,它当然源自于前一种:其特性,例如垂直节理和紧密度,与真正的黄土相似。”

我们在考察途中所遇到的构成大部分黄土层的黄土,又可分为两类,分别含有较多或较少黏土。前一类我称之为烧土,本章开头部分已作过介绍;后一种,我们仍可称之为黄土。(关于“烧土”,作者在前面解释为:本章中,我按汉语中的含义使用“烧土”这个词,按贝利·威利斯的定义使用“黄土”一词,所使用的与黄土沉积有关的三个术语为:(1)黄土,是指所有沉积土,无论是风蚀,还是河流沉积土。(2)风成黄土,是指完全风蚀或亚风蚀沉积土。(3)烧土,是指与风成黄土相似,但含有一定量的黏土的物质。最后一种通常比第二种含有更多的碳酸钙,一般出现在黄土层构造的深沟底部。就我所见,烧土中确实存在着不同学者曾提及的石灰结核。)

黄土地层的分布很广,覆盖着约略200000平方英里的广阔区域。黄土如同地幔一般覆盖着山西、陕西、甘肃的大部分地区,并深入河南,还构成了直隶大平原。但陕西省境内渭河以北地区的巨大黄土沉积,是其他任何地方所无法比拟的。(www.xing528.com)

陕西北部的地形已经比作是一个大盆地,在这个盆地中,我们能看到最好的黄土。它覆盖在所有沉积岩上,平均厚度达到1000英尺。在有些地方——特别是黄河两岸——黄土层非常薄,但在鄂尔多斯沙地两侧的乡野,黄土的厚度增加到约2000英尺。这些黄土沉积层的大部分区域都被水流切割成相同高度的圆形土丘。

在陕西中北部地区鄜州的东、南、西部,黄土地层形成了广阔的高塬,高塬之间由深谷相互隔开,高塬的边缘都下切成了狭长幽深的峡谷。这些高塬的表面非常平坦;不同高塬的塬面都在同一高度,并且与向盆地其余部分延伸而去的黄土丘陵的高度大致相同。与高塬紧邻的丘陵多为平顶,显现出地貌从高塬向丘陵转型的渐变过程。这些情况或许可以证明,整个陕北盆地一度曾是一片巨大的黄土平原,在一次长时段的干旱岁月中形成,而那时,很少甚或没有侵蚀状况发生。我无法想象在当前盛行的这种气候条件下,会形成这样一片平原。现在,沉积过程肯定仍在继续,但我认为,沉积速度无论如何赶不上侵蚀的速度。很多事实或许都可以证明,当前夏季奔流的雨水以极快的速度在侵蚀着松软的黄土。榆林府东北约20英里处、鄂尔多斯边缘地带有深深的黄土沉积,很多长几英里、深几百英尺的巨大沟壑或山谷,切断了长城,延伸进入鄂尔多斯地区。这一切都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即诸多沟谷自长城以来一直在形成当中。位于西安府城以北20英里的三原县城,也被一条200多英尺宽的沟壑一分为二。而且,在山西北部的黄土乡野中,经常可以在沟谷一侧看到多条古老道路的遗迹,上下平行出现。这些沟谷崖壁清晰地显现出道路的原有轨迹。老路被冲毁之后,就必须沿着原来道路的边缘辟出一条新路。这条新路也会由于大量黄土持续被冲走而逐渐变得充满危险或者不宜通行,所以又得开辟一条新路。现如今,有一个张着大裂口的深坑,它曾使得每一条连绵不断的道路在此断掉,只留下或许是新近的两三条道路的残迹。本地年迈的长者还记得道路开辟后被冲毁、再开辟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他见证了前述的事实。在从太原府到寿阳县、忻州的沿途各地,一路上都有这种情况。当然,当地居民的人为活动——他们每年冬天都要连根掘起或者砍伐每一种植被——极大地加剧了黄土高塬的童秃不毛;但是即使将这一点考虑在内,我们仍能肯定黄土平塬形成之际的降雨量远远小于现在的降雨量。

有人认为这类黄土沉积出现在一个湖泊底部,但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推定它是如何构成直隶平原的冲积沉积。陕北盆地面朝北方敞开着,毋庸置疑,黄土最初是从戈壁沙漠被带来的,而鄂尔多斯沙地只是戈壁沙漠的臂膀之一。

在榆林府驻留期间,我们获得了绝佳机会观察来自北方的大风如何将构成黄土的物质向南方席卷而去。华北地区的居民们对一年四季随时会从戈壁沙漠突然袭来的可怕沙尘风暴早已习以为常。

黄土有时会显示出层化的现象。我们在山西交城山以西几英里处拍摄的照片中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成层现象发生在砖红色和浅色黄土交替出现的地层中;砖红色的黄土构造更像烧土。

我们注意到,在很多地方,黄土中嵌有当前仍然出没在这片乡野的小蜗牛的壳;还看到鼹鼠类动物的骨骼——这是一种与鼹鼠习性相近、喜欢在地下活动的啮齿类动物。黄土中没有发现任何种类的化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