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阳照耀时间:7.1日的发现

太阳照耀时间:7.1日的发现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我们都知道,日是地球自转1周的时间间隔。但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日是太阳照耀的时间。太阳东升西落,循环出现,这种自然的时间变化周期,使人们逐渐产生了日的概念。在上古年代,计数日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干支记日,60天一循环,周期太短。现代天文学和时间测量中有一些资料仍然需要用连续记日法来记录。儒略日开始于格林尼治平正午,即世界时12时,用JD表示。

太阳照耀时间:7.1日的发现

现在我们都知道,日是地球自转1周的时间间隔。但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日是太阳照耀的时间。它是人类认识的第一个时间单位。

在原始渔猎时代,没有任何东西能像黎明降于大地一样带来光明和温暖,以及日落带来的黑暗与寒冷更影响人类的生存。太阳东升西落,循环出现,这种自然的时间变化周期,使人们逐渐产生了日的概念。有了“日”这一概念以后,人们便开始计数日期。在上古年代,计数日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传说古人最初用一种叫“结绳记日”的方法来计算日期。一个人要出门,先在腰间系一根绳子,上路后每过一天打一个结,到达目的地时数一数结子,就知道走了多少天。往回走的时候,每过一天打开一个结子,结子解完了,也就该到家了。还有一种方法叫“刻木记日”。2个人约好5天后会面,怎么知道约会的时间?他们便先在木片上刻5个道道,然后从中切开,各执一半,每过一天,大家都会削去一格,木片上的道道削完了,就是约会时间了。

这些传说反映古人对日出日落最初的直觉计数,并非臆测。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例如独龙族佤族的习俗中,今天还能看到类似的遗迹

我国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记日方法,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干支表给出的干支记日法。干,指天干,它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组成。支,指地支,它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组成。一个天干配上一个地支,组成一对干支。天干从“甲”开始,地支从“子”开始,顺序组合,可得60对干支。某一天为“甲子”,第二天就是“乙丑”,第三天是“丙寅”,以此类推,第61天又回到“甲子”。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它出现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代,不能不说是一大创造。(www.xing528.com)

干支记日,60天一循环,周期太短。从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起,人们便不再用它来记日,而改作记年,一直沿用至今。公元2016年就标为“丙申年”。

现代天文学和时间测量中有一些资料仍然需要用连续记日法来记录。不过现在全世界使用的不是中国的干支记日法,而是儒略(Julius)日期。这种方法是J.J.Scaliger在16世纪提出并以儒略命名,它从公元前4713年1月1日起连续记日。儒略日开始于格林尼治平正午,即世界时12时,用JD表示。后因数字太大而引进约化儒略日MJD,它的起计日期为公元1858年11月17日世界时0时。因此,MJD与JD的关系为:

JD-MJD=2400000.5日

例如公元2000年1月1日世界时0时,MJD=5154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