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性水玻璃固化黄土的水稳性机理研究及黄土地貌分类表

改性水玻璃固化黄土的水稳性机理研究及黄土地貌分类表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我国的黄土地貌已在众多文献中大量论述,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系统分类。表2-1黄土地貌分类表黄土构造—堆积地貌是指黄土覆盖的山地,较为少见。黄土湿陷地貌分为黄土湿陷堞、湿陷坑和湿陷裂缝。黄土地区地表水进入地下进行的潜蚀作用与石灰岩地区地下水的潜蚀作用相似。黄土地下被掏空,漏斗底部发生塌落形成四周壁直的陷穴。

改性水玻璃固化黄土的水稳性机理研究及黄土地貌分类表

关于我国的黄土地貌已在众多文献中大量论述,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系统分类。孙建中教授[8]结合大量资料初步拟定了一个分类表(表2-1),按黄土的成因分为7个大类:黄土构造—堆积地貌、黄土堆积地貌、黄土侵蚀地貌、黄土湿陷地貌、黄土潜蚀地貌、黄土构造地貌和黄土重力地貌。

表2-1 黄土地貌分类表

黄土构造—堆积地貌是指黄土覆盖的山地,较为少见。黄土塬是黄土区最典型的一种地貌,是由黄土组成的顶面平坦、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高地,实质上是被厚层黄土覆盖着的新近纪的剥蚀面。这是地壳在上升的过程中,黄土在剥蚀面构成的河间地块上不断堆积的结果。黄土台塬是由黄土覆盖在河谷阶地台面上,沿河谷呈长条状分布的黄土台面,台面一般向河谷倾斜。黄土墚是由黄土组成的一种长条形高地,相对高度常在100~200 m以上。其成因可以分为三种:继承性、侵蚀性和混合型。继承性的墚原来基岩地形就是墚,从蓝田红黄土到马兰黄土一层层堆积起来,现在地貌仍是一个墚;侵蚀性的墚是黄土沉积后经流水侵蚀而成的,它可能是塬也可能是大的墚侵蚀而成的;混合型的墚是黄土沉积期间曾经有过侵蚀,又为后期黄土所覆盖,但地貌上仍是一个墚。黄土峁是黄土构成的圆顶山丘,和墚一样可以分为继承性、侵蚀性和混合型三种。黄土覆盖的河流阶地是黄土风尘和河流沉积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黄土涧是被次生黄土充填了的宽阔谷地。

黄土中流水侵蚀形态的发展顺序是细沟→悬沟→冲沟→坳沟,同时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和一定程度上的可溶性,使得黄土的侵蚀沟谷形态和发展过程又带有特殊性。细沟是黄土坡面上的面流初步汇集细流把黄土坡面划出许多平行的小沟,其主要有两个特点:深度很小而沟底纵剖面与黄土坡面平行;上部稍窄下部稍宽,但无分枝。细沟进一步向源侵蚀伸延,汇水面积增大,冲刷力加大,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水流先是形成一个或几个悬崖,像瀑布一样在悬崖下冲出一个瓯穴,水流从瓯穴中溢出后会继续向前流去,瓯穴向深部发展成为天井,开始潜蚀形成洞穴,洞穴崩塌形成陷穴或塌陷坑,此时沟底纵剖面是阶梯状称为悬沟。水流进一步冲刷,悬沟向源侵蚀伸延,谷底加深,纵剖面呈向下凹的曲线,同时支沟不断加多,形成冲沟。冲沟进一步发育使两岸扩大变缓而成坳沟。黄土因为其直立性,在侵蚀和潜蚀崩塌后残留一些特殊的地形,如黄土墙、黄土崾岘、黄土柱、黄土林等。(www.xing528.com)

黄土湿陷地貌分为黄土湿陷堞、湿陷坑和湿陷裂缝。黄土湿陷堞是黄土地面上一种小的浅洼地,直径一般10 m~20 m,大的可达70 m~80 m,深度不大,宽深比一般为10∶1,多出现在塬和墚的平面上的边缘地带,大部分是由于降水汇集在凹处后下渗引起黄土自重湿陷造成的。进一步湿陷会在堞的四周发生湿陷裂缝,其中间下沉较深的为湿陷坑,在人工灌溉的条件下较为常见。

黄土地区地表水进入地下进行的潜蚀作用与石灰岩地区地下水的潜蚀作用相似。雨水进入黄土崖边由于卸荷作用张开的成岩解理或构造解理,形成一个漏水小洞,雨水进一步冲刷使得黄土发生湿陷和崩解,形成一个尖底的洼坑称为黄土漏斗。黄土地下被掏空,漏斗底部发生塌落形成四周壁直的陷穴。黄土地区地下水位很深、黄土的直立性强,使得雨水一旦冲开一个小洞,就会向深处迅速冲刷形成很深的落水洞。落水洞中的水向沟谷排泄就成为黄土洞。一连串的落水洞大部分塌陷,少数保留下来而成黄土桥、黄土柱。

黄土垂直节理十分发育,在构造和水的共同作用下产生黄土构造沟槽、构造节理、构造裂缝。活断层的存在容易导致构造台阶、断层崖的产生。

黄土滑坡多发生在第四纪黄土和新近纪红黄土交界处,黄土垂直节理发育便于地下水下渗,红黄土透水性差,水被阻滞于红黄土界面之上,黄土边坡下部被浸泡软化,强度降低易发生滑坡。由于黄土疏松多孔,斜坡上的土体有时会被浸湿塑性蠕动,形成土爬,进一步充水可以称为流性体的土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