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平曲线与竖曲线完全对应就能保证视觉上连续性的线形,驾驶员一看就觉得是顺滑面美观的线形。所以在设计像这样的线形时,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的对应。具体的作法是使平曲线与竖曲线重合。
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的重合,如图5-15①那样,就是使其一对一的对应起来,而且平曲线要比竖曲线长,并在能把竖曲线包含进去的位置上才好。
若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如图5-15②中的竖曲线的顶点设在平曲线的起点上,就不能给驾驶员一个顺滑的视线诱导,而且在纵断面的凹部底点附近产生排水问题及看起来公路好像断了似的等视觉上问题。另外在一个平曲线中设几个竖曲线时,就会使驾驶员把公路看成是分成了几段似的。这些都是由于平曲线与竖曲线对应不适当而产生的。
图5-15 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的对应情况
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大小应保持均衡
平曲线与竖曲线的大小若配合不均衡,则不仅造成工费的浪费,而且尽管极力的强调线形指标低的一方的视觉性,在其视觉上也要失掉均衡。一般平曲线和竖曲线其中一方大而缓,另一方就不要形成多而小。一个长的平曲线内有两个以上竖曲线,或一个竖曲线内有两个以上平曲线,看上去都很别扭。图5-16即为上述两种组合的透视形状。
根据德国的计算、统计,若平曲线的半径小于1000m,竖曲线半径约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便可达到均衡的目的。
3.应根据路面排水和汽车行驶动力学要求,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
在山岭等地区,当纵坡较陡而又插入小半径平曲线时,就容易造成合成坡度过大,这对行驶安全没有保证。另一方面在平坦地区,当纵坡几乎接近于水平时,在平曲线起迄点附近的合成坡度非常小,排水就成了问题。为此,选择能够获得适当的合成坡度之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是很必要的。
4.暗、明弯与凸、凹竖曲线
暗弯与凸形竖曲线及明弯与凹形竖曲线的组合时合理的、悦目的。对暗与凹、明与凸组合,当坡差较大时会给人留下舍坦坡、近路不走,而故意爬坡、绕弯的感觉。此种组合在山区难以避免,只要坡差不是太大,矛盾也不是很突出。(www.xing528.com)
图5-16 平曲线与竖曲线的大小不均衡
5.平、竖曲线应避免的组合
平、竖曲线重合是一种理想的组合,但由于地形等条件的限制,这种组合往往不是总能争取到的。如果平曲线的中点与竖曲线的顶(底)点位置错开不超过平曲线长度的1/4时,仍然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外观。但是,如果错位过大或过小,不均衡,就会出现视觉效果很差的线形。
(1)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二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外观;前者会使驾驶员操作失误,引起交通事故;后者虽无视线诱导问题,但路面排水困难,易产生积水。
(2)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对凸形竖曲线诱导性差,事故率较高;对凹形竖曲线路面排水不良。
(3)计算行车速度不小于40 km/h的道路,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如图5-17所示)。前者失去引导视线的作用,驾驶员须接近坡顶才发现平曲线,导致不必要的减速或出现交通事故;后者会出现汽车高速行驶时急转弯,行车不安全。
图5-17 长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平曲线
为了便于实际应用,把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形象地表示为如图5-18所示的形式。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若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大,则平、竖位置可不受上述限制;若做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宁可把二者拉开相当距离,使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
图5-18 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