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瓯乘补遗》编纂及过程:古籍研究总第66卷成果

《瓯乘补遗》编纂及过程:古籍研究总第66卷成果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瓯乘补遗》共3万余字,洪守一编撰此志是为补《温州府志》之缺。《瓯乘补遗》内容上确有所偏重,以补清代道光朝以前的瑞安史料为主。洪守一并不认为仅凭己力能全面覆盖温州全府相关史志,因此《瓯乘补遗》并不求全责备,而注重择选各类史料中比较稀见或者自己比较熟悉的部分,希望能对修全志者有所助益。《瓯乘补遗》作为小型地方志的功用,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瓯乘补遗》编纂及过程:古籍研究总第66卷成果

清乾隆年间,李琬、齐召南编成《温州府志》三十六卷。道光初年,洪守一认为前志年久缺漏,决定加以辑补,于道光四年(1824)编成《瓯乘补遗》,然当时未能刊行。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过八旬的洪守一在子侄洪澜等人的帮助下,重新整理早年存稿,改名《瓯乘拾遗》,交爱吾堂梓印。

《瓯乘补遗》中洪守一自叙道:“郡志自齐息园先生修后,年以周甲,此其将修时耶? 余质钝,且弱龄废学,长而撑持家计,笔墨几如分外事。戊辰分修邑志,披览所及,有涉瓯事者,岁摘录之,迄今成帙。弗忍□□修郡志者,庶足供采择于万一欤!”[5]

后通行刻本《瓯乘拾遗》序言前半段基本完全一致,只是《拾遗》中将“年以周甲”变为“届今几近百载”。并记录二十五年后的刊刻始末:“现齿届杖朝,眼目昏花,深虑从前手辑□□□□□□□平生心力竟归乌有。乃名侄澜编次之。名曰《瓯乘拾遗》,交付梨枣。虽鲜见浅闻,遗漏滋多,然汇成稿□□□□修志乘者采择焉。庶于吾瓯文献不无少补云尔。”《补遗》后署“道光四年且月□□日后河观亭居士识”,《拾遗》则署“道光贰拾有玖年乙酉春,安固八十一老人洪守一谨志”[6]

从序言中可知,洪守一从早年起就注意收集梳理与温州府相关的史料,且对以前所修的温州地方志有较全面地了解。他序言中提及“年以周甲,此其将修时”,正符合清代以后逐步成熟的地方志当每六十年一修的志学理念。(www.xing528.com)

《瓯乘补遗》共3万余字,洪守一编撰此志是为补《温州府志》之缺。但其自称:“我瑞人也,所载掌故他邑不及採访,惟安固略详。”《瓯乘补遗》内容上确有所偏重,以补清代道光朝以前的瑞安史料为主。洪守一并不认为仅凭己力能全面覆盖温州全府相关史志,因此《瓯乘补遗》并不求全责备,而注重择选各类史料中比较稀见或者自己比较熟悉的部分,希望能对修全志者有所助益。

这部方志最终得以刊刻,得益于洪守一家族和亲朋的帮助。如其侄洪澜负责了大部分的编次工作,外甥张墡、张增负责校订,孙洪庆长负责参订。私编家刻的地方志易有粉饰溢美之嫌,然而《瓯乘补遗》并没有出现对洪氏家族的偏袒,也无耽于乡野逸闻,而是中正平和地摘录史料,并因本地士绅耆老大量参与,内容真实可信。《瓯乘补遗》作为小型地方志的功用,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