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貌形态的形成及动力:内外地质作用与地貌发展

地貌形态的形成及动力:内外地质作用与地貌发展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貌形态千姿百态,但形成地貌的动力主要有两类,即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上述情况在巨型、大型地貌的形成发展中,有明显作用。中小型地貌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的意义还只有少数报导。(三)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或发展中的意义内力地质作用主要形成地表基本起伏,向着增强地势的趋向发展;外力地质作用趋向于削平地表基本起伏,向着减弱地势的趋向发展。

地貌形态的形成及动力:内外地质作用与地貌发展

地貌形态千姿百态,但形成地貌的动力主要有两类,即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内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又称内营力,地球深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基本上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1.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是垂直运动的一种普遍形式,这是一种地壳大面积的缓慢的波状上升和下降,传统上认为对地貌形成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例如,地貌学中常把地壳间歇性上升同多旋廻地貌(如多级河谷阶地、多层溶洞、多层夷平面等),把地壳间歇性下降同多层掩埋河谷联系起来。巨大的海陆分异,山丘平原对峙,都可以用升降运动解释。升降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断块运动,特别是沿老断裂的再活动,对许多山地的形成发展是很明显的。

2.水平运动

在地貌学中,传统上很少直接评价水平运动对地貌形成发展的影响。但以板块学说问世以来,就不能不认真考虑这一问题。例如,根据板块学说提供的情况:由于板块移动,在辐射板块边缘,形成长达数千公里的大洋中脊。印度板块向北挤压亚洲板块的结果,形成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直到现在喜马拉雅山脉仍以2cm/年的速度上升。由于阿拉伯板块向东移动,“拉裂”了地壳,形成包括死海在内的一系列谷地。上述情况在巨型、大型地貌的形成发展中,有明显作用。中小型地貌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的意义还只有少数报导。

关于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关系,是地质学上至今尚未清楚的问题,不管这种争论的情况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两个很重要的结果。要解决大、中型地貌的成因问题,必定涉及构造地质学问题,构造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结合,便产生了“构造地貌学”,它是研究地貌形成发展中内营力作用规律的学科。(www.xing528.com)

3.岩浆活动

地球上岩浆活动有一定区域性,但对地貌形成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上升的岩浆形成各种火山地形。溢出的熔岩则填平地形,形成熔岩高原或平原。

(二)外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即外营力,起源于太阳能和重力能影响所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和风等的作用。尽管每一种营力都有其自身特点,但其地质意义都可归纳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其地貌意义则是塑造剥蚀地形和堆积地形。由于堆积作用总是由剥蚀作用所引起,所以从物质成分观点来讲,组成堆积作用地形的物质,称为剥蚀作用(或剥蚀形态)的相关沉积。这一概念从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上把两类地貌形态联系起来。

外营力在地貌形成发展中,主要塑造各种较小的地貌形态。但这绝不意味着外营力的强度不大,外营力的总和几乎可以和内营力处于相等的位置。例如,强烈上升的喜马拉雅山脉,在其毗邻的恒河平原堆积了厚达5000~6000m的陆相碎屑沉积,其总体积应相当于上升山脉的被剥蚀部分。

(三)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或发展中的意义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形成地表基本起伏(巨型、大型地貌),向着增强地势的趋向发展;外力地质作用趋向于削平地表基本起伏,向着减弱地势的趋向发展。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在从地球形成以来的一切地貌过程中。至于内外营力的强度,在不同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各不相同,它们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也不相同。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地貌形态,就是地壳在内、外力作用下发展到现阶段的形态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