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来因素对克什米尔谷地传统建筑的初探

外来因素对克什米尔谷地传统建筑的初探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犍陀罗与克什米尔谷地间相隔比尔本贾尔山脉,两者主要通过比尔本贾尔山口联系,克什米尔谷地的宗教艺术文化深受犍陀罗和希腊文化的影响。这种形式最先在希腊和佛教艺术的影响下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犍陀罗建筑中,公元8—10世纪这种风格在迦湿弥罗的印度教庙宇中被广泛采用,最后在原犍陀罗的比尔本贾尔岭地区得以复兴。除此之外,金字塔式神庙与印度北部的希卡罗式神庙相似,追求向上发展的动势。

外来因素对克什米尔谷地传统建筑的初探

犍陀罗与克什米尔谷地间相隔比尔本贾尔山脉,两者主要通过比尔本贾尔山口联系,克什米尔谷地的宗教艺术文化深受犍陀罗和希腊文化的影响。犍陀罗早在阿黑门尼德时期和奥义书时期,甚至在吠陀时代,其范围已经包括比尔本贾尔岭以南的印度河东、西两部分,西部以布色羯逻伐底为首府,东侧以呾叉始罗为主要城市。在亚历山大入侵后,经巴克特里亚希腊人、西徐亚人、帕提亚人期间,犍陀罗艺术与希腊艺术联系紧密。贵霜王朝时期,统治者与罗马政权建立密切的政治商业的关系,在迦腻色迦时代,犍陀罗的佛教艺术在希腊罗马的影响下达到顶峰,犍陀罗成为佛教寺院与窣堵坡的摇篮[44]

公元1—8世纪流行于犍陀罗的窣堵坡寺院,中央是立于基坛上的窣堵坡,四周为礼拜堂,并有一座大门(图3-45)。8—10世纪的克什米尔谷地院落式神庙在形制上与它相似,只是中央的庙宇代替了窣堵坡,四周的神龛类似于佛教寺院四周的礼拜堂。除此之外,谷地神庙中普遍存在的三叶拱、三角形门顶及壁柱的建筑构件在公元前1世纪的呾叉始罗双头鹰神庙的窣堵坡上已经被运用;类似希腊的多立克柱式在公元前1世纪犍陀罗的塔克西拉佛教寺院中已经出现,柱身粗壮,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柱头装饰简单。由此分析,克什米尔谷地院落式的神庙形制可能源于1—8世纪流行于犍陀罗的窣堵坡寺院,只是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印度教的教义加以改变。

图3-45 塔克地巴希(Takht-i-bahi)佛教寺院

历史记载,呾叉始罗即东犍陀罗以及比尔本贾尔岭地区,隶属于迦湿弥罗政权约322年之久(528—850)。在这一漫长的历史中,迦湿弥罗的文化必然与犍陀罗地区的文化有着广泛的交流[45],克什米尔谷地的印度教建筑艺术一方面吸收了古犍陀罗佛教寺院的空间艺术,另一方面也影响了犍陀罗的印度教建筑。在比尔本贾尔岭附近的印度教建筑与克什米尔谷地中的院落式神庙风格统一,采用院落式锥体顶庙宇,三叶券与三角形门顶相结合。这种形式最先在希腊和佛教艺术的影响下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犍陀罗建筑中,公元8—10世纪这种风格在迦湿弥罗的印度教庙宇中被广泛采用,最后在原犍陀罗的比尔本贾尔岭地区得以复兴。

除此之外,金字塔式神庙与印度北部的希卡罗式神庙相似,追求向上发展的动势。院落式神庙的中央神殿主要由圣室与前厅组成,建立在高大的基座上,锥体形屋顶逐层内缩,在最高点饰以宝顶或圆饼形醋栗状盖石,用来象征印度教众神居所的须弥山(图3-46)。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外部装饰手法,克什米尔谷地的神庙参照本地民居建筑,采用四坡攒顶,不同屋顶的间隙饰有装饰带,印度北部的希卡罗式神庙外表饰有丰富的线条和雕刻,自下而上,层层重叠,逐层递减,强化了向上发展的动势(图3-47)。(www.xing528.com)

图3-46 印度北部希卡罗式神庙

图3-47 马特坦神庙主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