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情节放大:刘万年艺术杂感

小情节放大:刘万年艺术杂感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者采取摄取小情节放大的方法,用尽量少的笔墨,描写宏大的场面,使人获得了整个大事件、大场面的感受,这叫局部放大法。我采取的办法是将局部放大。局部整合,细节放大,成了贾氏山水的主要形象特征。局部放大就是漫画式的抓特点,一个典型的鼻子就能立马认出一个人,一张典型的嘴巴也是可以传神的。局部放大,是单一的由小放大,典型化放大,而绝不是众多优点的相加。

小情节放大:刘万年艺术杂感

有一部电影叫《红日》,写的是孟良崮战役,两军生死决战,投入的兵器众多,人员庞杂,场面宏大,不论多高级的小说家,要全面深入描写此次战役都不会那么容易。作者采取摄取小情节放大的方法,用尽量少的笔墨,描写宏大的场面,使人获得了整个大事件、大场面的感受,这叫局部放大法。

同样当你面对西藏的雪山大莽之时,你该如何将它恰当地摄入画面呢?我采取的办法是将局部放大。抓住最典型的细部特征,真实地刻画,这种刻画还应进一步典型化,放大化,取纯化,去掉次要的、庸常与干扰性的杂物,对描写对象的特点提纯放大,叠加固定,是写生的技巧,也是绘画认知的技巧。一次在电视上看见贾又福在太行山写生时就是这么干的,这就更能说明它不只是我一个人的经验了。贾又福画太行,当然要去太行写生,从电视上看,他拿着一个小本子,画着,记着的却是太行山间最普通的山崖。当他的学生激动地面对太行山的高伟大呼小叫时,他,只有他低下头,认真地记录着太行山的细部,典型的局部。他用它创造出了如刀刻石头似的皴法,作为太行山水的主要特征。局部整合,细节放大,成了贾氏山水的主要形象特征。当这种提纯的、不变的画法一次次出现在画面上时,它就进而成了某一家某一派的主要表现手法和艺术符号,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经过天才之手提纯之后成为符号的成熟皴法。

山水画之所以比人物花鸟难,首先要的就是这种李家皴、王家皴,没有皴的山水画家不算大画家。

毛笔基本相同,宣纸基本相同,为什么画出来的画不同?画不同,就是皴不同。山水早期是勾线涂彩,没有皴法,随着成长与进化,皴法出现了,山水画由此变得生动丰富了,它的负载能量大大提高了。山水画家除了塑造山的伟岸与刻画山的微妙之外,还能将自己的情感赋予笔墨之中,传达出去感染读者,所以笔墨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画画变成了纯笔墨游戏,笔墨的丰富性差距很大,有高雅低俗之分,有轻盈沉重之分,也有狂躁轻浮之分,笔墨中大可体现画家的人性良知与品格高下。笔墨是综合结体,有人强调勾线,有人强调水墨,有人强调色彩,笔墨却确有它了不得的地方,笔墨也确有它无奈的地方。当然笔墨和任何事物一样,也有它的反面,不好的地方。

学问做到顶端就变“真理”为“歪理”,中国画也难永葆青春。画到一定程度就要创新,变法。一个画家当创造力丰富的年龄段一过,画就会慢慢程式化,刻板呆痴,缺乏生气。这时候要变,要创新就难了。(www.xing528.com)

一代又一代的画家进行国画接力,中国画才会延长它的生命力。生命力不是你画流行人物,我画时尚动物,而是要创造绘画方法,增加绘画技巧,绘画越远离政治,艺术寿命越长。同样绘画越接近自然,艺术寿命也越长。

局部放大就是漫画式的抓特点,一个典型的鼻子就能立马认出一个人,一张典型的嘴巴也是可以传神的。道理一样,一个局部就是整个青藏高原,就是整个儿的西藏的冰天雪地。由此推广,中国山水画的道路又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又由此推理,除了名山大川之外,任何有特点的山体山形,我们都可抓住它,局部放大,把它变成有趣有意思的山水画,正像小说刻画人物性格一样,社会的无限性和自然的无限性会造就中国山水画的无限性。

局部放大,是单一的由小放大,典型化放大,而绝不是众多优点的相加。这就需要画家的才情去解决,见到大海画一片蓝,见到森林画一片树,都不是局部放大,都是非画家的思维与眼光。只有激情是不够的,细节,只有细节才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唯一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