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沼泽形成与类型简介-水文学概论

沼泽形成与类型简介-水文学概论

时间:2023-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深湖沼泽化则指水中生长的长根茎漂浮植物,其根茎交织在一起形成“浮毯”,浮毯可与湖岸相连。图10.29浅水湖泊沼泽化演变示意图3)河流沼泽化。表10.6中国沼泽的主要类型2.沼泽的类型沼泽类型的划分,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较完善分类系统。

沼泽形成与类型简介-水文学概论

1.沼泽的形成

沼泽是地表陆域与水域双向生态演化过程的表现形式,按沼泽的初始形成原因可分陆域沼泽化和水域沼泽化,陆域沼泽化又分草甸沼泽化和森林沼泽化两种途径。通常,在构造格局未发生大变动的情况下,气候向湿润方向转化时,陆域沼泽化得以拓展,气候向干旱方向转化时,水域沼泽化过程更利于进行。

(1)水域沼泽化。水域沼泽化是自湖泊和河流开始逐渐演化为沼泽的过程。水域沼泽化最广泛,它包括海滨沼泽化、湖泊沼泽化和河流沼泽化。

1)海滨沼泽化。海滨地区随着海岸的外推,逐渐脱离海水的影响,在雨水淋溶下,沉积物中盐分逐渐降低,这种情况有利于耐盐生物的发育,因而逐渐过渡到生草阶段。在沼泽生成过程中,往往由于海水的倒灌或河流泛滥,常引起生草过程的中断,在老的生草地上形成新的泛滥沉积层,在一定条件下,又重新开始生草过程,这样不断的更替,逐渐发育成埋藏有黑土底层的盐渍沼泽。

2)湖泊沼泽化。湖泊沼泽化又可分浅湖沼泽化和深湖沼泽化两类。浅湖沼泽化指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不断生长与死亡,沉入湖底的植物残体在缺氧的条件下,未经充分分解便堆积于湖底,变成了泥炭,再加上泥沙的淤积,使湖面逐渐缩小,水深变浅,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不断地从湖岸向湖心发展,最后整个湖泊就变成了沼泽。而深湖沼泽化则指水中生长的长根茎漂浮植物,其根茎交织在一起形成“浮毯”,浮毯可与湖岸相连。由风或水流带入湖中的植物种子便在浮毯上生长起来。以后由于植物的不断生长与死亡,其残体便累积在浮毯上形成泥炭,当浮毯层发展到一定厚度时,其下部的植物残体渐渐沉入湖底,形成下部泥炭层。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上、下部泥炭层的扩大和加厚,以及湖底的填高,净水层渐渐减小,以致两者相连,湖泊就全部转化为沼泽。图10.29所示为浅湖沼泽化演变示意图

图10.29 浅水湖泊沼泽化演变示意图

3)河流沼泽化。河流沼泽化发生在水草滋生,水流不畅、水浅的近岸处。由于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的生长,植物残体不断堆积,缺氧分解形成泥炭,同时清水中的泥沙和岸边的泥土淤积,河底不断被淤高,最终形成沼泽。

(2)陆域沼泽化。所谓陆域沼泽化是指从森林和草甸开始逐渐演化为沼泽的过程,故它包括森林沼泽化和草甸沼泽化两个方面。(www.xing528.com)

1)森林沼泽化。在森林地区,尤其在寒温带的针叶林地区,茂密的森林阻挡了阳光和风,林内湿度较大,气温低,森林下的枯枝落叶层较厚,减少了地面的蒸发,又阻滞了地面的水流,再加上土壤底层有不易透水的冻土层,水分不易下渗,结果林下土壤保持了过度湿润的状态。这种土壤很适合热湿的苔藓类植物生长,苔藓就像海绵一样,保持了大量的水分,使树木根系处在缺氧的环境中,造成树木死亡。同时苔藓植物生长与不彻底分解,形成泥炭层。最终,森林因不适宜过度湿润的环境而死亡,形成沼泽。

2)草甸沼泽化。草甸是发育在中度湿润条件下,具有中生特性的草木植被类型。在水分条件下,它既不同于具有旱生植物的特性的草原,也不同于具有湿生植物特性的沼泽。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草甸地区,土壤中水分过度温润,空气不足,死亡的残体不易彻底分解,形成泥炭。同时,大量喜湿植物侵入,草甸植物逐渐被沼泽植物所取代,至此草甸即转化为沼泽。

表10.6 中国沼泽的主要类型

2.沼泽的类型

沼泽类型的划分,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较完善分类系统。从不同的目的与标准出发,已提出了许多分类方法。

沼泽类型按地貌和水分补给条件可分为分水岭河间地沼泽、阶地沼泽、坡麓沼泽、河漫滩沼泽、湖滨沼泽;按植被类型可分为藓类沼泽、草本沼泽、木本-森林沼泽;据发育阶段可划分为低位沼泽、中位沼泽和高位沼泽。中国沼泽以有无泥炭划分为泥炭沼泽和无泥炭的潜育沼泽两大类。在同类沼泽中,由于形成环境和发育程度的差异,组成植物成分不同,生态环境相近的沼泽,植物群落或群落组合具有相似性,根据优势种的生活性、群落结构和外貌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类,见表1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