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外名作精解

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外名作精解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突出中轴线在整体布局上,利用山丘间的平地建成了忠魂广场,广场左侧的山丘上是忠魂亭,右侧为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平面图 1.纪念碑 2.国际歌碑 3.国歌碑 4.纪念桥 5.纪念馆 6.忠魂广场 7.忠魂亭4)雕塑设计在陵园内安排了若干纪念性雕塑,例如国歌碑、国际歌碑、水池边“哀悼像”“日月同辉”浮雕等。

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外名作精解

设计:杨廷宝[6],齐康[7]

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江苏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总占地约54.2 万平方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规模最大的纪念性陵园,具体特点有:

1)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选址场地内有五座小山,层层山丘、林木葱郁,风景宜人。根据原有地段、地形、地貌的特点,把山体作为设计基础,以主峰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轴线,使其统一自然要素与建筑群。轴线贯穿之处,有山头、炮台、水池、小湖等景观,营造了一个序列丰富的纪念性空间。

2)突出中轴线

在整体布局上,利用山丘间的平地建成了忠魂广场,广场左侧的山丘上是忠魂亭,右侧为纪念馆。纪念馆后面依次是纪念桥、男女哀悼像、国歌碑、中央水池、国际歌碑,最后面是最高点的纪念碑。这条中轴线长达1 000余米,错落有致,过渡自然,统一了自然山丘与建筑群,通过建筑与自然的围合、建筑的围合、半人工围合,直到最终空间的开敞,渐次达到空间序列的高潮。

3)丰富的设计手法

设计者在手法上博采众长,根据不同的空间性质,在不同的轴线段,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赋予不同的意义。例如“转换”手法,从忠魂广场、纪念馆到纪念桥,是半开敞空间向全开敞空间的转换;从中央水池、山坡、哀悼像、国歌碑组成的半封闭场所到豁然开朗的纪念碑大平台,也是一种空间的转换,最后使纪念碑成为人们视线的最高点;还有“变形”“提炼”“简化”等设计手法,给人一种崇高、无限的遐想。

雨花台烈士陵园平面图
1.纪念碑
2.国际歌碑
3.国歌碑
4.纪念桥
5.纪念馆
6.忠魂广场
7.忠魂亭

4)雕塑设计(www.xing528.com)

在陵园内安排了若干纪念性雕塑,例如国歌碑、国际歌碑、水池边“哀悼像”“日月同辉”浮雕等。这些雕塑作品庄严凝重、震撼人心,很好地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让人久久难忘。

从水池望纪念碑全景

陵园鸟瞰

5)纪念性植物配置

园内植物种类丰富,达286 种,40 余万株。庄重、肃穆的雪松、黑松、龙柏、圆柏等是纪念区主要选用的植物,属常绿树种,营造高大平整的绿篱和规则翠绿的色块,加上依地形特征铺设的草坪,增加了纪念区的整齐、庄重感;另外,还选用红枫银杏等色叶树种,以及紫薇梅花白玉兰等观花树种,既丰富了景致,又不失纪念意味。通过以规则式为主的植物配置手法,整体上取得统一的效果,成功地突出了纪念性景观主题。

水池边雕像

国际歌碑

中轴线全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