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隔溪店:永康村落起源故事

隔溪店:永康村落起源故事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老世雅到方岩路边,华溪南岸有一个很小的村庄——隔溪店。相传隔溪店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因一位善人的一个善举而建起来的。约在17世纪初,在世雅不远处有一座阳溪麝林山。过往行人来来往往,行至阳溪麝林山已是精疲力竭,总要在山脚下歇上好一阵。由于这里与夏某原先的村庄隔一条华溪,这里便被习惯性地叫成了“隔溪店”。夏某一家在这里繁衍生息,该村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隔溪店:永康村落起源故事

在老世雅到方岩路边,华溪南岸有一个很小的村庄——隔溪店。相传隔溪店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因一位善人的一个善举而建起来的。

约在17世纪初,在世雅不远处有一座阳溪麝林山。该山坐落于古山和芝英两个大村庄的中间,是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过往行人来来往往,行至阳溪麝林山已是精疲力竭,总要在山脚下歇上好一阵。

世雅人夏广安偕同家眷回乡祭祖、拜谒胡公时,途经此地,看到如此多的百姓在这里集聚,看起来很痛苦,便停下马车,命人了解情况。当知道百姓是由于路途遥远、饥渴难耐才在此地聚集休息时,心里便有了盘算。

那时,有钱人出钱搭凉亭供茶,行施善之举是常事。夏广安回乡后便与村人商量,选了位值得信赖的同族人夏某来打理此事。世雅倒是离阳溪麝林山不太远,夏某在夏广安的帮助下在这里搭了草棚,放了口大水缸,并每天烧一担水送过去,倒满大水缸,让过路人解解渴,消消暑。有时夏某歇息的时候,也会跟过路人坐在草棚的石头上聊聊天,解解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渐渐地也就跟这些过路行人熟悉了起来。

一天,一位过路行人跟夏某聊着天,默默地把几个铜板塞到夏某手里说:“夏兄,你不知道,我以前每次经过这里,那都是又饥又渴,带的水早喝完了,带的干粮咽不下。要不是有胡公保佑,感觉自己都要倒在这里了。现在每次都能喝到你这口大缸的水,赛似喝了神仙水,精神一下子又回来了,还能补充点干粮,真是太好了。但我心里总觉得过意不去,你如果能把这钱收下,那就更好了,我也心安一点。”

“您太客气了,我也是受人所托,忠人之事,尽我所能。能在这里与你们相遇也是缘分,相信这都是胡公冥冥中的安排。”夏某顺势把钱推了回去。(www.xing528.com)

“唉。”这位路人见夏某丝毫没有收钱的意思,便为他出了个主意:“其实,我们每次路过此地,不仅仅是需要补给水,有时也是饥肠辘辘。你每天来这边送水,我看你也没有要收取费用的意思。如果你做点点心来这边贩卖,一方面可以解决我们的饥饿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贴补点家用,岂不更好?”

夏某与家人一番商量,觉得这位过路人的建议甚是可行,不但能完成夏广安的嘱托,还能有一份收入。于是便在草棚内安了桌椅,开始卖起了点心。水还是免费提供,提供的小点心就收成本费。一代又一代传承,来这里歇息用点心的人渐渐累积,点心生意越来越好,这里俨然成为了一个中转站。为了方便照顾生意,夏某一家干脆就搬到草棚里居住,定居在了这里。

随着财富的累积,省吃俭用的夏某一家便盘算着改变一下草棚的环境。一家人经过合计,将原先的草棚拆除,建了一排三间的骑路凉亭。由于这里与夏某原先的村庄隔一条华溪,这里便被习惯性地叫成了“隔溪店”。夏某一家在这里繁衍生息,该村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清末年间,夏某子孙为纪念夏广安,在骑路凉亭的边上建造了一个祠堂,把宗祠取名为“广安公祠”,也称“艮十公祠”。祠分二进,两厢,石柱木梁,虽然没有雕刻,十分简单,但终是夏某子孙的一片心,“广安公祠”今还在。

(胡恋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