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木本植物叶畸形类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木本植物叶畸形类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叶畸形类病害是由子囊菌亚门的外子囊菌或担子菌亚门的外担子菌所引起,主要发生于木本植物上,种类数量不多,但为害性较重。杜鹃饼病导致杜鹃叶、果及枝梢畸形,降低观赏性。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半透明近圆形病斑,尔后变为淡红色。当叶脉受侵染时,由于局部肿大使叶片变成卷曲状,畸形。菌丝体在寄主细胞间隙扩展、蔓延,刺激寄主组织产生大量的增生组织,形成肿瘤症状。

木本植物叶畸形类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叶畸形类病害是由子囊菌亚门的外子囊菌或担子菌亚门的外担子菌所引起,主要发生于木本植物上,种类数量不多,但为害性较重。病原物侵染寄主的绿色部位,刺激寄主细胞增生或抑制细胞的分裂,导致叶片组织局部或全部肿胀、变脆、变厚、变小或变细。

(一)桃缩叶病

1.分布与为害

该病在我国分布较广。缩叶病引起早期落叶,减少新梢当年的生长量,影响当年及翌年的结果量。发病严重时,树势衰弱,容易遭受冻害。

2.症状

缩叶病主要为害叶片,嫩梢、花、果也可以受侵害。从芽鳞中展出的嫩叶即可表现出症状。病叶呈波纹状皱缩卷曲,叶片由绿色变为黄色至紫红色,叶片加厚,质地变脆。春末、夏初季节,叶片正面出现一层灰白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子实层,有时叶背病部也出现白粉层。病叶逐渐干枯、脱落。

嫩梢发病变为灰绿色或黄色,节间短且有些肿胀,病枝条上的叶片多呈丛生状、卷曲,严重时病枝梢枯萎死亡。幼果发病,发病初期幼果上有黄色或红色的斑点,稍隆起。病斑随着果实的长大逐渐变为褐色、龟裂,可提早落果。

3.病原

桃缩叶病病原菌为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Berk)Tul.],属于子囊菌亚门、外囊菌属。子囊直接从菌丝体上生出,裸生于寄主表皮外。子囊圆筒形,无色,顶端平截。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有时为4个,子囊孢子球形至卵形,无色。子囊孢子在子囊内外均能进行芽殖,产生近球形的芽孢子(图6-22)。

图6-22 桃缩叶病病菌

1—子囊及子囊孢子;2—芽孢子侵入叶片的角质层
(仿邱强,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鉴)

4.发病规律

桃缩叶病病原菌以厚壁芽孢子在树皮、芽鳞上或鳞缝内越冬。翌年的春季,当桃芽萌发时,芽孢子即萌发,由芽管直接穿过表皮或由气孔侵入嫩叶(图6-23)。在幼叶展开前由叶背侵入,展叶后从叶正面侵入。病原菌菌丝体在寄主表皮下或在栅栏组织的细胞间隙中蔓延,刺激寄主组织细胞大量分裂,细胞壁加厚,使叶片呈现皱缩卷曲并变红的症状。初夏则形成子囊层、产生子囊孢子和芽孢子。芽孢子在芽鳞和树皮上越夏,在条件适宜时,继续芽殖,但夏季温度高,不适宜孢子萌发和侵染。

图6-23 桃缩叶病侵染循环

(仿邱强,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鉴)

早春气温较低、湿度大的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桃缩叶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0~16℃,当气温上升到21℃时以上,病情减缓。一般来说,春季4~5月为发病高峰期,6~7月以后发病停滞。桃缩叶病只有初次侵染,无再侵染现象。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发病初期,在子实层未产生前及时摘除病叶、剪除被害枝条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www.xing528.com)

(2)化学防治。桃芽膨大抽叶前,喷洒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160倍的等量式波尔多液。早春喷1次药基本上能控制住病害的发生,但要掌握好喷药时间,过早会降低药效,过晚容易发生药害。桃树落叶后喷洒3%的硫酸铜液,以便杀死芽上越夏、越冬的孢子。

(二)杜鹃饼病

1.分布与为害

杜鹃饼病又名杜鹃叶肿病,在我国江西、湖南、云南、浙江、四川、台湾、广东、广西、辽宁、山东、江苏等地区均有发生。杜鹃饼病导致杜鹃叶、果及枝梢畸形,降低观赏性。

2.症状

杜鹃饼病主要发生在嫩叶、嫩芽和嫩茎上,也侵染花和果实。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半透明近圆形病斑,尔后变为淡红色。病斑逐渐扩大,变为黄褐色、下陷,而叶背的病部隆起呈半球形,形成大小不同的菌瘿,菌瘿的大小为3~18mm。菌瘿表面着生有灰白色的粉层,即病原菌的子实层,白粉层脱落后菌瘿表面为褐色至黑褐色。病叶枯黄早落。有时受侵染叶片大部分或整片加厚,犹如饼干状,故称为饼病。当叶脉受侵染时,由于局部肿大使叶片变成卷曲状,畸形。

新梢发病时,枝条顶端产生肉质莲座状叶或形成瘤状物,瘤状物后期干缩成为囊状物。花瓣受侵染变得异常的肥厚,尤其是常绿品种杜鹃,症状非常显著,使整朵花变成一个硬的或肉质的球状物,称之为“杜鹃苹果”。果实发病变肥大,果呈囊肿状为红褐色(图6-24)。

图6-24 杜鹃饼病

1—症状;2—担子及担孢子
(仿蔡耀焯)

3.病原

杜鹃饼病的病原菌种类较多,但形态基本相似。我国常见的种类有半球状外担菌(Exobasidium hemisphaericus Shirai)及日本外担菌(E.japonicum Shirai),均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外担菌目、外担菌属。

4.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担孢子借风雨传播,带菌苗木成为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潜育期为7~17天,生长季节有多次再侵染。菌丝体在寄主细胞间隙扩展、蔓延,刺激寄主组织产生大量的增生组织,形成肿瘤症状。杜鹃饼病在生长季节中有2个发病盛期,一次为春末夏初,另一次是夏末秋初,以春季发病最重。

杜鹃饼病是低温高湿病害,当月平均温度为15~20℃时,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连阴雨天气多且寄主处在萌蘖或产生新叶时易发病。栽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偏施氮肥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5.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①发现病叶、病梢及时摘除并销毁,防止该病传播蔓延;②春季发病期要注意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2)化学防治。杜鹃发芽展叶前喷洒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展叶抽梢时喷洒1%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保护;发病期及落花后可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共喷3~5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