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计算机病毒定义与应用

计算机病毒定义与应用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计算机病毒一般具有寄生性、破坏性、传染性、潜伏性和隐蔽性的特征。

计算机病毒定义与应用

20世纪80年代早期出现了第一批病毒。这些早期的病毒大部分是试验性的,并且是相对简单的自行复制的文件,它们仅是简单的恶作剧而已。1994年2月18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二十八条中明确指出:“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一般具有寄生性、破坏性、传染性、潜伏性和隐蔽性的特征。

1.寄生性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寄生程序。它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下的完整的计算机程序,而是寄生在其他可执行的程序中,能获取被寄生程序的所有权限。

2.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情况表现不一,良性病毒破坏小,恶性病毒破坏大。它可占用计算机系统资源,干扰系统正常运行,破坏数据,严重的可使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崩溃

破坏是广义的,传统意义的破坏性是指对计算机系统及数据的破坏。而近年来,病毒对个人隐私和机密信息的窃取,有可能给用户财产安全甚至人身安全带来极大风险。(www.xing528.com)

3.传染性

传染性是指计算机病毒能够自我复制,将病毒程序附到其他无病毒的程序体内,使之成为新的病毒源,从而快速传播。传染性是计算机病毒最根本的特征,也是病毒与正常程序的本质区别,即判断一个程序是不是计算机病毒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其是否具有传染性。

4.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通常短小精悍,寄生在别的程序上使其难以被发现。与生物病毒类似,计算机病毒在外界激发条件出现之前,计算机不会表现出任何异常,这使得病毒可以在用户无察觉的情况下持续传播。

5.隐蔽性

计算机病毒是一段寄生在其他程序上的可执行程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当运行受感染的程序时,病毒程序能首先获得计算机系统的监控权,进而能监视计算机的运行,并传染其他程序。但不到发作时机,病毒很难被察觉,整个计算机系统看上去一切如常,其隐蔽性使广大计算机用户对病毒失去应有的警惕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