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地黄棕壤的形成和特征

山地黄棕壤的形成和特征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弄清山地黄壤带和山地黄棕壤带间的界线,除大量进行土壤剖面观察外,还在巫溪县新店至红池坝间的大湾,详细观测了海拔1360m处发育于灰岩上的土壤。与同为灰岩上发育的山地黄壤B2层相比,粘粒形成物和铁锰浓聚物亦明显减少。植物残体己腐化,呈棕黑,与山地黄壤相比,数量明显增多。与山地黄壤B层相比,山地黄棕壤B层的粘粒胶膜减少。

山地黄棕壤的形成和特征

为弄清山地黄壤带和山地黄棕壤带间的界线,除大量进行土壤剖面观察外,还在巫溪县新店至红池坝间的大湾,详细观测了海拔1360m处发育于灰岩上的土壤(野外定名为山地黄棕壤)。土壤剖面特征如下:

A 0~25cm,暗灰,重壤土,屑粒状结构,疏松,多量根系,pH值7.2。

B1 25~54cm,淡黄棕,轻粘土,核状结构,稍紧实,少量根系,pH值6.8。

B2 54~75cm,淡黄棕,轻粘土,块状结构,稍紧实,无根系,pH值6.8。

BC 75~100cm,黄棕,重壤土,块状结构,紧实,无根系,pH值7.2。

各层微形态特征是:

A层土壤在透射光下呈褐色(2.5Y6/3),大量微团聚体间有不规则孔隙,不少孔隙内有动物粪粒,呈球或卵形(照片4)。浑圆形铁质凝团及铁质化长石云母较明显(照片5)。植物残体在正交偏光下产生双折射和消光现象(照片6)。

B1层基质在透射光下呈黄棕(10YR5/8),粘粒胶膜在单偏光下呈亮黄橙(7.5YR7/8);与同为灰岩上发育的山地黄壤B1层相比,粘粒胶膜数量明显减少。

B2层同上层的微形态基本相似。与同为灰岩上发育的山地黄壤B2层相比,粘粒形成物和铁锰浓聚物亦明显减少。

比上述剖面位置更高的山地黄棕壤剖面是在巫溪县胡家垭,海拔1580m坡地,成土母质为三叠系巴东组灰岩风化物,自然植被有山柳和桦树等。土壤剖面特征如下:

A 0~11cm,淡棕灰,中壤土,粒状结构,疏松,多量根系,pH值6.0。

B1 11~90cm,淡黄棕,中壤土,块状结构,稍紧实,少量根系,含粘粒胶膜,pH值6.0。(www.xing528.com)

B2 90~140cm,黄棕,中壤土,棱柱状结构,稍紧实,少量根系,含粘粒胶膜,pH值5.6。

B3 140~165cm,棕色,重壤土,棱柱状结构,紧实,无根系,含粘粒胶膜,pH值5.6。

C 165cm以下,红棕,有红黄网纹,重壤土,棱块状结构,紧实,无根系,含粘粒胶膜,pH值5.2。

各层微形态特征是:

A层土壤基质在透射光下呈淡棕黄(2.5Y6/4),并具有团聚体微结构。植物残体己腐化,呈棕黑,与山地黄壤相比,数量明显增多。

B1层与A层的基质色调相同,具有致密状微结构,富含浑圆形棕黑色铁质凝团。有些孔隙壁上淀积有光性定向粘粒胶膜(照片7)。在单偏光下呈亮棕黄,正交偏光呈金黄,比周围基质明亮,旋转载物台时有黑色消光带掠过。

B2层同B1层的微形态相似,与B1层不同的是,本层内铁质凝团大而多。

B3层内光性定向粘粒胶膜和铁质凝团皆十分清楚(照片8)。与山地黄壤B层相比,山地黄棕壤B层的粘粒胶膜减少。

C层是网纹红土,与上述各层的微形态特征迥然不同。它们属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产物。关于红土问题待后文论述。

由上可见,1.就B层的微形态特征而言,这类土壤与山地黄壤有较大区别,此反映海拔1360~1580m土壤带具有黄棕壤弱脱硅富铝化的特点。再据土壤剖面考察资料和微形态特征分析结果可大体判定,山地黄壤带与山地黄棕壤带间的界线在海拔1300m左右;2.与山地黄壤A层相比,山地黄棕壤A层内腐殖化植物残体、动物粪粒较多,且微团聚体结构发育较好,这说明A层内腐殖质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3.与同一高度砂岩上发育的山地黄棕壤相比,灰岩上发育的山地黄棕壤质地较粘重,B层内薄片粘粒含量较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