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木兰围场数字地名群

清代木兰围场数字地名群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围场,即“木兰围场”,位于今河北省东北部,设立于清康熙二十年。木兰围场设置后,依其自然地理条件划分为大小72围。木兰围场的设置,在当时是政治原因与自然地理条件有机结合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围场中心地区的村庄命名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清代木兰围场数字地名群

清代围场,即“木兰围场”,位于今河北省东北部,设立于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按《承德府志》:“国语(按:即满语):谓哨鹿曰木兰,围场为哨鹿之所,故以得名。”

木兰围场设置后,依其自然地理条件划分为大小72围。事实上,共有79围:色埒、呼鲁苏台、巴尔图、岳乐、珠尔、巴颜木敦、默尔根乌里雅苏台、巴颜郭、巴颜布尔噶(哈)苏台、温都尔华、鄂尔根郭勒、达颜德尔吉、毕图舍里、德尔吉、多们、布扈图(布胡图)、威逊格尔、阿济格鸠、锡拉诺海、噶(嘎)海图、巴颜喀喇、察罕扎布、固尔班锡纳、永安莽喀、伊逊哈巴奇、坡赉、巴颜锡纳、固尔班固尔班、喀喇楚固尔苏、爱里色钦、库库哈达、罕特默尔、塔里雅图、永安湃、布都尔、僧机图、英图(英图和洛)、们图阿鲁、图们索和图、哈达图扎布、西喇德卜苏(喇拉德卜色克)、巴雅斯呼查罕、库尔图查汗、额勒苏锡纳、额尔吉库哈达、鄂伦索和图、哈朗圭、珠尔噶岱、孟奎色钦、巴颜陀罗海、嵬集、浩赍郭勒、得勒鄂楞圭博、萨达克吐、明安阿巴图、喀喇玛拉哈、齐老图色钦、巴颜图库木、哈里雅尔、克勒(霍赖)、永安湃色钦、沙勒当、巴颜莽喀、崆郭勒鄂博、阿鲁布拉克、鄂勒哲依图查罕、扎喀乌里雅苏台、都乎岱、图尔根伊扎尔、珠尔罕乌里雅苏台、乌兰哈达、锡克尔、喀喇诺特海、库尔齐勒、卜克、索约勒集、诺郭台色钦、默尔根精奇尼、毕雅喀喇。(《钦定热河志》)

每行秋季,只选取十几个至二十个围交替行猎,以保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自康熙二十年秋始开,至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秋礼废的140年间,共举行秋110次,其中康熙48次、乾隆47次、嘉庆15次。仅康熙帝一人在40多次围猎中先后在围场猎获虎135只、熊20只、豹2只、猞猁狲10只、麋鹿14只、狼96只、野猪132只、鹿数百只;又曾在一日射兔达318只。直到今天,在围场地区还保留着清代帝王当年围猎的许多遗迹、遗物、诗文碑刻等,显示了当年围猎的宏大场面和气势。木兰围场的设置,在当时是政治原因与自然地理条件有机结合的产物。

围场所在,自古以来就是“地当蒙古诸部道里之中”,“万里山河通远徼,九边形胜抱神京”的形胜之地,为中原经北京通往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及沙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木兰秋的举行,不仅密切了清廷与蒙古和维吾尔族的联盟,加强了对北部边疆各部的管辖,而且胜利抵御了沙俄的入侵,巩固了北部边疆,客观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围场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提供了在此设围秋猎的理想场所,面积达15000余平方公里,派驻了满蒙八旗官兵,分驻8个营房与40个卡伦,严格守护。(www.xing528.com)

清代中叶之后,随着围场焚伐森林、扑杀牲兽,及人口增殖、土地兼并,破产的河北、山东农民不断流寓到塞外,开始私垦围场界边土地。至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因国家财政日拮,兵饷无着,专置放垦总局,制定放垦章程,扩大围场放垦规模。章程规定在放垦地区编立号码,令民领垦。大川宽平处,每十顷编为一号;山沟狭窄处,随地多寡每段另编一号。同时,除留设集镇公用地基外,于五里之内留一村基;每领垦土地一顷留宅基二亩。此次放垦经过三个多月,布敦(腰站)、夹皮川、孟奎、卜克(石桌子)、牌楼等五川35围地亩全部丈放完毕,共开放荒地达2890余顷,收押荒银145100余两。

日俄战争(公元1904年)后的政治形势和经济需求推进了围场的全部展放。据《围场县地名资料汇编》,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围场全面放垦,各河谷川地均以540亩编为一号,放垦方法一如上述。至此,历经180余年、曾举行过110次秋的清代著名皇家围猎禁地,逐步开垦,使原来的“荒野之区,悉成田庐”。

伴随围场的放垦过程,人口迅速增加,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设立围场粮捕同知及司狱,署名围场粮捕厅,简称围场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改粮捕厅为粮捕府。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改粮捕府为抚民厅。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设县,围场厅遂改名曰围场县。

值得注意的是,围场中心地区的村庄命名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木兰围场三个阶段的放垦和人口的移居,尤其是第二与第三次放垦按一定量的地亩分佃编号、招民领垦设立村庄,从而形成了沿河谷、沟壑,自河口谷口至上源顺序编号的村落群,呈串珠状分布。在今天大比例尺的该县行政区地图中可以异常清晰地看到这样的规律:在长度不同的河谷中数字地名的多寡存在明显的数量差异,沿大型河谷,如伊逊河上游自土城子至上源共编立了85个村庄,依次命名为××号;而其右支流编立了80个村庄,同样依次命名为××号;一条左支流仅编立了18个村庄,也依次命名为××号。在规模最小的谷地中编立的村庄仅有4个,依次为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因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沿不同河谷顺序编号的村落,分布疏密亦有差异。但总体上看这些沿河谷以序数命名的村落拥有下列明显特点:(1)集中分布于坝下阴河、乌勒岱河、伊逊河、伊玛吐河上游各支流及其沟谷中;(2)成村年代均集中在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至三十二年间;(3)村庄规模差异不大;(4)村庄的平面形态类似。这些以序数命名的村庄构成了串珠状数字地名群,反映了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环境变迁的过程,生动地表现了区域地名特色,这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是少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