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称踏板操组合的连接方法

对称踏板操组合的连接方法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称踏板操的连接方法有四种:对称连接、交叉连接、插入连接、置换顺序。

对称踏板操组合的连接方法

对称踏板操组合教学完成后,教学者可通过不同方法将踏板操动作组合连接在一起,形成全新的动作集合体,让学生体验所有动作素材经过重新安排与连接后的运动感受,丰富的变化带来的陌生化体验,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称踏板操的连接方法有四种:对称连接、交叉连接、插入连接、置换顺序。

(一)对称连接

对称连接是最基本的连接方法,简单地讲就是“自己与自己的连接”。假设有三个动作组合,分别为A、B、C,对称连接方法如下(仅举出部分例子)。

1.如果A、B、C都是对称组合,它的连接方式是:

(A右脚+A左脚)+(B右脚+B左脚)+(C右脚+C左脚)

2.如果A、B、C都是非对称组合,它的连接方式是:

A右脚+B右脚+C右脚

3.假若A、B、C三个组合里,B组合是对称组合,它的连接方式是:

A右脚+(B右脚+B左脚)+C右脚

4.假若A、B、C三个组合里,B、C都是对称组合,它的连接方式是:

A右脚+(B右脚+B左脚)+(C右脚+C左脚)

(二)交叉连接

交叉连接是不同动作组合之间有规律的相互交错连接的方法。交叉连接可有效提升动作组合整体的复杂性、观赏性和趣味性。参与交叉连接的动作组合必须要满足两点:对称性(16节拍对称动作组合或32节拍动作组合);组合数量必须是奇数个(3个、5个、7个、9个,一般在5个以内)。

1.对称组合数量为两个时,需要虚拟构建第三个对称组合C,交叉连接顺序为:

(A右脚+B左脚+虚拟C右脚)+(A左脚+B右脚+虚拟C左脚)

2.对称组合数量为三个时,交叉连接顺序为:

(A右脚+B左脚+C右脚)+(A左脚+B右脚+C左脚)

3.对称组合数量为四个时,交叉连接顺序为:

(A右脚+B左脚+C右脚+D左脚)+(D右脚+C左脚+B右脚+A左脚)

需要说明的是,此情况下的组合连接为复合连接,包含了交叉连接与对称连接。D左脚与D右脚的连接为对称连接,其他组合之间的连接为交叉连接。

4.对称组合数量为五个时,交叉连接顺序为:

(A右脚+B左脚+C右脚+D左脚+E右脚)+(A左脚+B右脚+C左脚+D右脚+E左脚)(www.xing528.com)

(三)插入连接

插入连接不是常用的连接方法,很少人了解并使用。经过运用插入连接方法后的动作组合,常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已经固定的动作顺序,突然插入新的动作素材(一个动作或一个动作组合),让学生在原动作顺序记忆上和身体的运动感觉上都必须进行及时调整并做出改变。

假设有组合A与B,原有组合连接顺序是A+B,准备运用插入连接的方法,将组合C插入组合A与B中,几种可能的插入连接方式如下。

1.(组合A)+(组合C)+(组合B)

教学者完成组合A与B的教学,并带领学生反复练习A+B,直至掌握,教学者开始教授组合C。当组合C教学完成后,运用插入连接方法将组合C插入到组合A与B中进行连接,形成新的动作组合顺序,即(组合A)+(组合C)+(组合B)。将组合C插入到A与B之间,动作顺序有调整但并不复杂,如学生精力不集中或组合C的动作复杂性略高,则会导致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频繁出错。将组合C插入到完整组合A与B之间,即(组合A)+(组合C)+(组合B)是最简单的插入连接方式。

2.(A前部分)+(组合C)+(A后部分)+(组合B)

从组合A中选择“切分点”,将组合A“切分”成A前部分和A后部分,将组合C从组合A中的切分处插入并连接,形成新的动作连接为:(A前部分)+(组合C)+(A后部分)+(组合B)。需要强调的是,动作组合A中的切分点选择是关键,要考虑切分处的动作前后的连接、动作惯性和动作节拍,以及动作方向等因素,不可随意选择切分点。

3.(B 前部分)+(组合 C)+(B 后部分)+(组合 A)

将组合B“切分”成B前部分和B后部分,运用插入连接方法,将组合C插入到已切分的组合 B 中,形成新的动作连接为:(B 前部分)+(组合 C)+(B 后部分)+(组合 A)。这个插入连接已经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但需要考虑切分处的选择,而且要注意组合A与组合B的位置顺序发生了变化。

4.(A前部分)+(B前部分)+( A后部分)+(B后部分)+(组合C)

将组合A“切分”成A前部分和A后部分,将组合B“切分”成B前部分和B后部分,运用插入连接,将组合A与B中插入融合,组合C连接在最后,形成新的动作连接为:(A前部分)+(B前部分)+( A后部分)+(B后部分)+(组合C)。这种插入连接较为复杂,需要分别选择两个切分处,原有组合被切分成更多动作片段,使插入连接变大,更为复杂。

5.(A前部分)+(B前部分)+(C前部分)+( A后部分)+(B后部分)+(C后部分)

将组合A“切分”成A前部分和A后部分,将组合B“切分”成B前部分和B后部分,将组合C“切分”成C前部分和C后部分,运用插入连接,将组合A、B、C的前部分进行连接,后部分进行连接,最后形成新的动作连接为:(A前部分)+(B前部分)+(C前部分)+( A后部分)+(B后部分)+(C后部分)。在该连接中,出现了三个切分处,因此更加复杂,需要考虑三个切分点动作前后的连接、惯性及方向等因素。

(四)置换顺序

置换顺序是重新排列动作组合顺序,通过动作顺序的改变,让练习者迅速调整并进入到新的动作记忆当中。在某些条件下,置换顺序与插入连接有相似之处,置换顺序要考虑改变顺序后的动作衔接是否保持较好的流畅性。

以组合A、B、C为例,它们都是对称动作组合,原组合连接顺序为:(A右脚+B左脚+C右脚)+(A左脚+B右脚+C左脚)。经过运用置换顺序方法,形成以下几种新的动作连接顺序:(A右脚+C左脚+B右脚)+(A左脚+ C右脚+B左脚)、(B右脚+A左脚+C右脚)+(B左脚+ A右脚+C左脚)、(C右脚+B左脚+A右脚)+(C左脚+ B右脚+A左脚)。

小结

1.对称踏板操教学在理念上强调对称系统的观念问题;在实践层面强调以人为本,必须要重视教学者教学方法与技能的提高和更新。踏板操教学理论的研习与教学实践方法技能并重,才构成了完整的对称踏板操教学内容。

2.根据目前国际与国内踏板操运动的流行态势和发展趋势, 按照对称踏板操创编组合的节拍数大小来划分,对称踏板操可分为16节拍对称踏板操(2×8拍)和32节拍对称踏板操(4×8拍)。通过本节的学习,教学者须掌握两种对称踏板操各自的特点,并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

3.16节拍对称踏板操(2×8拍)和32节拍对称踏板操(4×8拍)教学技巧与注意事项非常重要,需要学习者仔细品读和认真体会,并且参考书中的教学视频实例,开拓思路,模仿创新,尽早学会运用初、中级模板来实现对称动作组合的替代与变换,最终掌握对称踏板操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