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渠系改造:提升渠道沿线的路林效果

渠系改造:提升渠道沿线的路林效果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灌区的农村机耕道路一般沿支、斗、农级灌排渠沟布置,沟渠路林的配合形式应有利于排灌,有利于机耕、运输,有利于田间管理。特别要坚持修渠、筑路、造林一把抓,渠路成形,造林完成,加强护育,确保成林。

渠系改造:提升渠道沿线的路林效果

农村道路是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群众生活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等各方面的需要。所以,必须在渠系改造工程中,对道路作出全面的规划。在乡镇范围内的农村道路,一般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四级,其规格可参考表6-11。

表6-11 农村道路规格标准

确定路面宽度要因地制宜,在人少地多的地方,各级道路的宽度可比表6-11中数值适当加大;有特殊运输任务的农村干道可按一般公路标准确定。

灌区的农村机耕道路(包括支道、田间道路等)一般沿支、斗、农级灌排渠沟布置,沟渠路林的配合形式应有利于排灌,有利于机耕、运输,有利于田间管理。从沟、取、路三者的相对位置来说,一般有沟-渠-路、沟-路-渠、路-沟-渠三种配置方式,见图6-7。

(一)沟-渠-路

道路布置在灌水田块的上端,位于斗渠一侧。这种布置形式对于农业机械入田耕作比较便利,而且目前可修较窄的道路,今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道路拓宽比较容易。但机耕道要跨过所有的农渠,必须修建较多的小桥或涵管。

(二)沟-路-渠

道路布置在灌水田块的下端,界于灌、排渠沟之间。这种布置形式其道路与末级固定沟渠(即农渠、农沟)均不相交,是其优点。但农业机械进入田间必须跨越沟渠,需修较多的交叉建筑物,且今后机耕道拓宽也比较困难。

(三)路-沟-渠

图6-7 机耕道路与沟、渠结合布置形式

(a)沟-渠-路形式;(b)沟-路-渠形式;(c)路-沟-渠形式(www.xing528.com)

道路布置在灌水田块的下端,位于排水沟的上侧。这是道路要与农沟相交,需要修建桥涵等交叉建筑物,如交叉建筑物过少或孔径不足,则影响排水;且雨季田地和道路容易积水和受淹。

以上三种机耕道路布置形式,究竟采用哪一种为好,要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确定。

图6-7为安徽、广东省平原、坡地采用的沟路渠布置形式,可作参考。其应用范围如下。

(1)地形有一定坡度,并且单向倾斜的,可采用“一路两渠,上排下灌,排灌相邻”的布置形式,见图6-8(a)。此种形式道路位于沟、渠之间,拓宽比较困难,要注意留足宽度。

(2)地形起伏,中间高两边低,成拱背形地形,或大面积地形比较平坦,可采用“一渠灌两边,排沟在路边,排灌相间”的布置形式,见图6-8(b)。由于田间道路两侧均为排水农沟,故不易积水,能经常保持干燥状态。

图6-8 田间道路与沟渠结合布置形式

(a)“路边沟渠,排灌相邻”;(b)“一渠灌两边,排沟在路边”;(c)“一沟排两边,灌渠在路边”;(d)“渠路相间,排灌结合”

(3)地形起伏,中间低两边高,成锅底形,可采用“一沟排两边,灌渠在路边,排灌相间”的布置形式,见图6-8(c)。

(4)地形平坦,不要求严格控制地下水位时,可采用排灌两用渠的布置形式,见图6-8(d)。

为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绿化环境,在布置排灌渠系和道路时,还必须结合植树造林规划,在沟旁、渠旁、路旁,凡是可以植树的地方都栽起树来。在支、斗排灌渠道和公路、拖拉机道的两侧或一侧植树1~2行,株距一般为1~3m。对于填方渠道,树要栽在渠堤的外坡脚下;挖方渠道栽在渠顶的外沿,渠道的内坡(迎水坡)不宜栽树。栽树时,要注意减少遮阳,以免影响作物生长。起防风作用的林带,要垂直主要风向布置。总之,对于绿化要注意经济林与用材林、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灌木、成林与幼林相互搭配。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整片果园或蚕桑基地。特别要坚持修渠、筑路、造林一把抓,渠路成形,造林完成,加强护育,确保成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