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死者交谈:引发的误区解析

与死者交谈:引发的误区解析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早间节目的主持人完全被她那与死者交谈的能力震摄住了。假说2有人可以通过使用所谓“冷读术”的技术揭开关于已故者的信息。冷读术是这样一种技术:通灵术士询问一些关于已故者的一般性问题,直到从被询问者处获得一些有用的反馈信息。那么,冷读术真的能让人们相信他们是在与已故亲人交谈吗?冷读术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人们希望它有效。事实上,你自己读读关于冷读术的文章,也能学会这种技巧。

与死者交谈:引发的误区解析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通灵广播节目吗?地方早间节目的主持人完全被她那与死者交谈的能力震摄住了。一个接一个打进电话的人都被震憾了,当他们以为是在与已故的亲人沟通时,有时还会痛哭失声。通灵术士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她首先向打电话者提出一些诱导性问题,比如他们的亲人是怎么死的,他们是什么类型的人,他们喜欢什么,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她采集信息,说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然后把重点集中在命中目标的话语上。她惯用积极的语气结束谈话,说一些诸如“你父亲想让你知道他没有受苦,他非常爱你”之类的话。当询问听众她的意见是否准确时,他们通常会说自己是多么惊讶,因为她对他们的亲人了解得那么多。那么,通灵术士能与死者交谈吗?让我们正式分析一下以下假说。

假说1 有人可以通过直接与死者交流来了解与已故者有关的信息。

当然,为了检验这个假说,我们必须确保通灵术士在表演之前无法事先知道关于死者的信息。历史揭示很多通灵术士都是骗人的。在有些情况下,通灵术士的表演对象是他认识的拖儿。还有些时候,通灵术士的助手混在人群中,在表演前收集有关信息,然后再偷偷摸摸地将这些信息传达给通灵术士。有很多方法可以假装拥有通灵能力。

既然表演是通过电话进行的,即可派可信的广播电台工作人员选择电话,让我们姑且假设通灵术士事先没有来电者的信息,那么还有什么可以解释她的准确性呢?打进电话的人肯定觉得她知道关于他们的亲人的很多事情。她真的有能力告诉来电者关于他们已故亲人的(无法通过其他方法获悉的)信息吗?让我们考虑下面的替代假说。

假说2 有人可以通过使用所谓“冷读术”的技术揭开关于已故者的信息。

冷读术是这样一种技术:通灵术士询问一些关于已故者的一般性问题,直到从被询问者处获得一些有用的反馈信息。当她获得有用信息时,她在谈话时就会更具体。如果听众给予了肯定的响应,她就继续进行调查和评论。如果她错了,她就使它听起来好像是正确的。例如,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人死于胸部某处的疾病,比如心脏病发作。一种标准的通灵技术如下所示。

通灵术士:你失去了一位亲人。我感到胸口痛。是不是心脏病发作?

听众:是肺癌

通灵术士:噢,怪不得我胸口痛呢。

通灵术士猜错了疾病,但是她使它听起来仿佛是正确的。这是不是广播节目中通灵术士与打进电话者所做的事情?没错!仔细听,你会开始意识到她连珠式地提了一些常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来电者甚至没有机会回答,而是由通灵术士跳跃式地快速说些类似“你明白我的意思”的话,给人她是正确的印象。当来电者做出否定回答时,她会用几个常见伎俩来掩盖她的不准确。我听到过一些类似如下的互动对答。

通灵术士:你父亲死于心脏病?

来电者:不,他不是死于心脏病。

通灵术士:那肯定是他姐姐来看他了。

或者是另一种情况。

通灵术士:她坐轮椅吗?

来电者:不坐。

通灵术士:如果不是她,那就是她母亲那一方的亲戚。

当她与假想的已故者沟通时出了错时,她会声称遇到了与死者有关系的其他亲戚来转移注意力。有时候,她甚至厚颜地暗示只不过是打电话的人不知道她揭开的真相。例如以下的对话场景。

通灵术士:谁穿细条纹西装?(www.xing528.com)

来电者:没有人穿细条纹西装。

通灵术士:如果你没有听懂我在说什么,把它写下来,问问你的其他亲属。

或者是如下的情况。

通灵术士:双胞胎在哪里?

来电者:没有双胞胎。

通灵术士:他说有双胞胎。可能有哪对双胞胎小时候夭折了一个。回去问问你妈。

可以看出,通灵术士的技术是问一些诱导性问题,寻找她猜对了的问题的答案。如果碰巧蒙对了,她就沿着这个问题继续说。如果猜错了,她就转移话题,归结于从别处过来的某个幽灵,或者归结于来电者不知道、只好问亲属的事实。无一例外地,她会保持积极的态度,使用这样的评论,如“你父亲有最迷人的微笑”、“他现在与祖母在一起”、“我要给你母亲一个大大的拥抱”。肯定没错,已故者希望来电者知道他没有受苦,而且他非常爱来电者。

那么,冷读术真的能让人们相信他们是在与已故亲人交谈吗?我们是否会这么容易上当?大量数据表明我们会的。几年前研究人员就已经发现,既然一些理论非常通用,我们就会倾向于理解为这也完全适用于我们自己。也就是说,我们有一种接受模糊的个性描述作为自己的独特描述的倾向,没有意识到同样的描述也可能适用于别人。这就是所谓的弗拉效应。①此外,你必须记住,求助于通灵术士的人是那些十分想与自己的亲人交谈的人。我们下面会看到,我们的感觉会被希望看到和相信的东西所掩盖。冷读术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人们希望它有效。他们想与自己的亲人交谈,他们不想失望。因此,他们倾向于相信,因而更愿意忽略通灵术士所作的一些错误说法,只要最终结果使他们确信已故的亲人好好的,并且表示爱着他们。

①R. Carroll,The Skeptic’s Dictionary(Hoboken,NJ:John Wiley and Sons,2003)第146页。

如果真的想要相信某件事,我们就会记住说中的事,而忘记他们的失误。作为一个例子,我们来看看另一位著名的通灵术士为9名失去亲人者作的表演。迈克尔•舍默观看了表演,据舍默说,通灵术士应用了一些标准的冷读术技巧,比如摸摸他的胸口或头部,说“我这里痛”,并期待反馈。舍默说他数了一下,在前两个小时里猜错100多次,猜对12次。即使命中率如此之低,那9个人仍然都给了这位通灵术士肯定的评价。如果我们想相信什么,我们就会如愿以偿。②

②Shermer,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第4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通灵术士所做的事情,优秀魔术师同样能够做到。所不同的是,魔术师不会说他在与死者谈话——他知道这是一个把戏,观众也知道。事实上,你自己读读关于冷读术的文章,也能学会这种技巧。③我们要自问一下,如果通灵术士真的能与死者沟通,他们为什么要询问生者关于死者的问题呢?他们不是应该只需先放松,再联系死者,然后传达从死者那里了解到的所有信息吗?询问生者引导性问题应该是让我们自己泄露信息给通灵术士,那是他们得到信息的真正来源。

③R. Hyman,“Cold Reading:How to Convince Strangers That You Know All about Them”,Zetetic,now Skeptical Inquirer(Spring/Summer 1977):18。

那么,前面两个假说里,哪一个是比较合理的、可接受的假说呢?真的有人拥有与死者沟通的能力吗?还是他们确实是通过冷读术从生者处推断信息的?我们肯定可以检验冷读术假说,因为有人会利用这一技术,我们可以收集数据,看看人们是否认为他们是正确的。我们也可以检验与死者沟通这一假说,不过必须非常小心地设计研究方案,以确保通灵术士事先没有关于死者的任何信息。从简单性上看,冷读术假说占了上风,因为它不需要我们确保幽灵存在并且有些人可以与他们联系。此外,冷读术与我们已知的关于人类形成信念的方式一致,因为并没有可信的科学证据证明幽灵存在。冷读术假说似乎是康庄大道。

前文我已提及,当检验通灵术士与死者沟通的能力时,我们必须确保他事先没有关于该已故者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不是在进行“热读”。热读是指通灵术士有机会偷听或在表演之前以某种方式获得当事人的信息。很多人相信他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通灵表演。在观看节目时,你往往有这种感觉,并不是所说的所有内容都可以通过冷读获得。但是请记住,你看到的往往是剪辑过的节目,你不知道在剪辑前发生了什么事。有位观众最近将他自己的经历发送给魔术师詹姆斯•兰迪。

电视节目里“通灵术士”多次猜中了我的事情。但是剪辑得很厉害,我对另一个问题的回答,被剪辑放在他这个问题后面。换句话说,他的问题和我的答案其实是不匹配的。在最终的30分钟的节目里,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是演播室里的真实情况。他错了很多,当有人不认同他说的话时,他会咄咄逼人。另外,我们在等待进入演播室时,他的“生产助理”总是在附近晃悠……进演播室后,我们等了近两个小时才开始录节目。当时大家都在谈论他们过世的亲属可能说什么。记住,这时麦克风已经就位,摄像机也已架好……他在观众中还安插了耳目。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约有15人同坐一辆包车来,但是进来后他们却没有坐在一起。④

④J. Randi,“John Edward and the Art of Cold Reading”,Skeptic 8,no. 3(2000):6。关于暖读的讨论,也可参见J. Nickell,“John Edward:Hustling the Bereaved”,Skeptical Inquirer 25,no. 6(2001):19。

通灵术士有没有从观众中获取信息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然而,类似这样的例子表明,在承认像与死者交谈之类的离奇断言之前,要考虑替代假说。事实上,不考虑替代解释是在形成信念时所犯的最严重的错误之一。如果开放心态,接受替代解释,然后选择可检验的、简单的、符合既定知识的解释,就可以走上通向不断追求更合理信念的康庄大道。使用这种方法,我们持有的很多稀奇古怪的和错误的信念会消失殆尽。从本质上来讲,我们需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