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羊口疮的科学防治

羊口疮的科学防治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应对羊传染性脓疱病羊传染性脓疱病俗称“羊口疮”,是一种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由于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故该病在羊群中可长年流行。对出生15日龄后的羔羊,可将羊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用生理盐水稀释后,于口腔黏膜内接种,剂量0.2mL/只。

羊口疮的科学防治

科学应对羊传染性脓疱病

羊传染性脓疱病俗称“羊口疮”,是一种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患羊口唇等部皮肤、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及结成疣状厚痂为主要特征,传播迅速,流行广泛,发病率高。

一、病原特性

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该病毒对高热和常用的消毒剂均敏感,58℃5分钟可灭活,但对外界环境具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在自然条件下,污染在羊舍、羊毛上的病毒可存活半年,在牧场上的可存活2个月。干燥痂皮内的病毒在低温下能长期保存,对3%的硼酸、2%的水杨酸钠和10%的漂白粉有抵抗力。若用2%的氢氧化钠(或钾)或1%的醋酸可在5分钟内将病毒杀死。

二、流行特点

不同品种、不同性别和年龄的羊只均可感染,其中3-6月龄羔羊更易感,病死率较高。成年羊发病较少,呈散发性传染。骆驼、猫及人类也可感染。该病多发生于秋季、冬末和春初,病羊和带毒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羊皮肤和黏膜的脓疱和痂皮内,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病畜的皮毛、尸体、污染的饲料、饮水、牧地、用具等可成为传播媒介。由于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故该病在羊群中可长年流行。人与病羊接触也会造成感染。

三、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8天,长的可达16天。病初患羊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口腔升温,齿龈红肿。开始在眼周围、口角、上唇和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成为水泡和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若为良性,1~2周后痂皮干燥、脱落、,留下红斑而逐渐康复。若病情严重,在齿龈、舌面及颊部黏膜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溃疡,病变不断扩展,继续发生丘疹、水泡、脓疱及痂垢,并互相融合,形成大面积痂垢。痂垢不断增厚,痂垢下伴有肉芽组织增生,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隆起,严重影响采食。病羊日趋消瘦,最后衰竭而死。病程为2~3周。(www.xing528.com)

有的病羊在蹄叉、蹄冠和系部皮肤上发生同样病变,影响肌腱和关节运动,病羊跛行或长期卧地。少数病羊还在乳房、阴唇、阴囊、包皮及四肢内侧发生同样的病理变化,阴唇肿胀,阴道内流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病程长者,可发生溃疡。公羊还表现为阴囊肿胀。有的病例伴有化脓杆菌和坏死杆菌等继发感染,引起深部组织化脓和坏死,致使病情恶化。有的病例还可继发肺炎肠炎败血症等。

根据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可作出诊断,但要注意与羊痘、坏死杆菌病、溃疡性皮炎等进行鉴别。

四、预防措施

1.购买羊只时,尽量不从疫区购入,并要严格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购入检疫,还要做好消毒工作。这是预防和减少该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2.加强饲养管理,抓好秋膘和冬春补饲。经常打扫羊圈,保持清洁干燥,并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注意保护羊只皮肤、黏膜完好,捡出饲料、垫草中铁丝、竹签等芒刺物,避免饲喂带刺草或不要在有刺植物的草地放牧。平时加喂适量食盐,以防羊只啃土、啃墙而引起口唇黏膜损伤。

3.疫区羊群每年定期预防接种。对出生15日龄后的羔羊,可将羊口疮弱毒细胞冻干苗用生理盐水稀释后,于口腔黏膜内接种,剂量0.2mL/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