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什么是阴阳失调疾病?阴阳失调病理变化的几个方面

什么是阴阳失调疾病?阴阳失调病理变化的几个方面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阴阳失调,是指在疾病过程中,人体的阴阳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失去了相对的动态平衡,所形成的阴阳偏盛、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主要有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亡失等几方面。即明确指出了阳偏胜的病理状态是实热,而阴偏胜的病理状态是实寒。(四)阴阳格拒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理状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什么是阴阳失调疾病?阴阳失调病理变化的几个方面

阴阳是“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人体阴阳共同维持着机体相对的动态平衡,使人体处在“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当整体或局部的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即为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在疾病过程中,人体的阴阳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失去了相对的动态平衡,所形成的阴阳偏盛、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主要有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亡失等几方面。

阴阳失调,是指在疾病过程中,人体的阴阳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失去了相对的动态平衡,所形成的阴阳偏盛、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

(一)阴阳偏胜

阴或阳的偏胜,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阳邪侵袭人体可形成机体阳偏胜,阴邪侵袭人体可形成机体阴偏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即明确指出了阳偏胜的病理状态是实热,而阴偏胜的病理状态是实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指出了阴阳偏胜病机发展的可能趋势与结果。

阳偏胜即阳邪偏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盛有余,脏腑功能亢奋,代谢亢进,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多因感受六淫之温热阳邪;或感阴邪而从阳化热;或内伤七情,五志过极而化火;或气滞、血瘀、痰浊、食积等郁久而化热。阳偏盛,则出现热象,所以说“阳胜则热”。由于阳以热、燥、动为其特点,故临床上常表现为热象,如壮热,或恶热,面红,目赤,烦渴,舌红,脉数有力等实性、热性病证。

“阳胜则阴病”,是指在实热病理中的阳盛而伤阴,其病变矛盾一般仍以阳盛为主。若此过程久不得解,可导致人体津液大伤,阴液亏损,则会转化成实热兼阴亏病证或虚热病证。

阴偏胜即阴邪偏胜,“阴胜则寒”。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出现的一种阴气过盛,功能障碍或减退,热量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多因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滞脾胃而致。阴寒内盛的临床表现以寒、静、湿为其特点,所以多表现为形寒、肢冷、舌淡等虚性、寒性病证。

“阴胜则阳病”,即阴盛则阳虚。阴偏盛时,多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阳气不足,临床实际中难以明确区分阳的相对不足和绝对亏损。

(二)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精或阳气亏虚不足所引起的以正气亏损为主的病理变化,即所谓“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当阴或阳某一方面的物质减少或功能减退时,因不能制约对方而引起对方的相对亢盛,而形成了“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或“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等病理现象。

阳偏衰,“阳虚则寒”。即机体阳气虚损,功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耗损阳气所致。其病机特点是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

当人体阳气虚衰,温煦作用减弱,热量不足时,会出现寒象,如畏寒喜暖,全身清冷,四肢逆冷,或局部冷感或冷痛而喜按,舌淡,脉迟无力等症。推动作用不足,则气血和津液的运行无力,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减退或衰弱,阳虚气化或运化功能的减弱可使津液停聚而成水湿痰饮。加上寒性凝滞、收引,血行不畅或脉络挛缩则可成瘀。兴奋作用减弱,则精神不振,喜静萎靡。阳气不足之中,以脾肾阳虚为多见,其中尤以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最为重要,因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生命活动之源,肾阳不足,则诸脏阳气皆不足。

阴偏衰,“阴虚则热”。即机体精、血、津液的亏损,阴气不足,其滋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以及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的病理状态。主要由于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伤阴。其病理特点是滋养、内守、宁静功能减退,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的虚热证。

当人体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致使阳气相对亢盛时,可出现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宁静功能减退则见烦躁不安。阴液不足,滋养功能减退则见口干、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等。(www.xing528.com)

五脏虽皆可发生阴虚,但仍以肺、肝、肾之阴虚为主。临床上以肺肾阴虚或肝肾阴虚为多见,其中肾阴不足在阴虚的病理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皆因肾阴为诸阴之本。

(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从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即所谓“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

1.阴损及阳 阴液、精血等物质亏损,导致无阴则阳无以化,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出现了阳虚表现,继而成为阴阳两虚。如阴虚病变可见口干、舌红、皮肤干燥、肌肉消瘦等症;若病至后期,又出现了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弱无力等阳虚症状,即为阴损及阳之证。

2.阳损及阴 阳气虚损日久,阳少则阴的化生亦不足,久之阴精亦渐亏,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阴虚的阴阳两虚的病机状态。例肾阳亏虚之证,可因温煦不足而见形寒肢冷,腰膝酸冷。若阳气日损,阳虚太过不能化生阴精,则阴精日渐亏耗,可形成阳损及阴证,在原证基础上又见皮肤干燥、烦热、咽干喉痛、脉细弱等阴液亏损的症状。

(四)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理状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形成的机制,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使阴和阳中的一方偏盛至极,或一方极端虚弱,双方盛衰悬殊,盛者踞于内,将另一方格拒于外,阴阳之间不相维系,阴阳之气不能顺接,从而出现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复杂的病理现象。

1.阴盛格阳 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而偏盛之阴壅盛于内,逼迫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如极度虚寒的病人,本来表现为面色白、精神萎靡、四肢逆冷、畏寒喜静、脉微细欲绝等证候,当病变发展至阳气被格浮越于外时,突然出现面色泛红如妆、多语、烦热、口渴、脉大而无根等假热之象。其内寒之象是真,而浮阳被格于外之象则假。这便是阴盛于内而阳浮于外的真寒假热证,为危重之虚寒证。

2.阳盛格阴 又称“格阴”。是指邪热极盛,深伏于里,阳气郁结于内,不能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如外感热病,邪热炽盛,本来表现为壮热、面红、目赤、烦躁、气粗、舌红、脉数大有力等,当热越盛而阳越郁时,会出现四肢不温、脉象沉伏等格阴的“寒象”。这就是阳盛于内,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证,属严重的实热证。

(五)阴阳亡失

阴阳亡失,是指机体内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包括亡阴、亡阳两类。

1.亡阳 是指机体的阳气突然发生脱失,导致全身功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于邪气过盛,正不敌邪;或大量汗出,或吐泻过剧,或失血过多,或过用汗、吐、下法等,导致阳随津泄,骤然外脱;或素体阳虚发展而来。亡阳时多表现为冷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疲惫,肌肤手足逆冷,畏寒静卧,呼吸微弱,甚至昏迷,脉微欲绝等危象。

2.亡阴 是指机体精血津液等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邪热炽盛,或邪热久留,严重耗伤阴液;或大量出血不止,血失而亡阴;或剧烈吐泻,体内阴液瞬时大量丢失;或长期慢性消耗,使阴液逐渐耗竭,日久形成亡阴。亡阴时多表现为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气喘,手足虽温但大汗欲脱,汗出而黏,脉细数疾无力等危重证候。

亡阳与亡阴,在病理和临床征象等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由于阴阳之间存在互根互用的关系,因而病机上两者也会相互影响。阴亡,则阳无以生,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阳亡,则阴无以化,阴液无以生化而衰竭。所以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会很快引起亡阴,终因“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