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性境界:道家的客观与传统

人性境界:道家的客观与传统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的“客观”概念来自早期科学对物体、对无生命研究对象的处理。在这里,这一类的客观和超脱有很好的作用。但我建议走另一条通向客观的道路,即通过对我们自己身外、观察者身外的现实更清楚、更准确地感知而达到客观。我对猴子的研究,使我确信是较“真实”、较“确切”的,在一定意义上,在客观上也是更真实的。我们能在怎样的程度上成为不干扰、不要求、不希望、不改善的观察者,也就能在怎样的程度上达到这一特殊类型的客观。

人性境界:道家的客观与传统

传统的“客观”概念来自早期科学对物体、对无生命研究对象的处理。我们是客观的,这时我们自己的愿望、畏惧和期望已从观察中排除,这时超自然的上帝的意愿和安排也已排除。这自然是前进了一大步并使近代科学成为可能。当然,我们不应忽视,在和非人的对象或事物打交道时,这样做也是正确的。在这里,这一类的客观和超脱有很好的作用。甚至在与低等生物打交道时这一点也是有利的。在这里我们也很超脱、无牵连,足以使我们能成为相对无干扰的观察家。一只阿米巴向哪里移动或者一条水螅喜欢摄取什么东西,与我们不会有太大关系。但当我们沿着种系阶梯上升时,这种超脱变得越来越困难。我们都知道,假如在研究狗或猫时,我们要拟人化,要把观察者的人类愿望、畏惧、期望、偏见投射到动物身上是非常容易的,如果我们研究的是猴子或类人猿就更容易这样了。当我们进而研究人时,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几乎不可能成为冷漠的、平静的、超脱的、无牵连的、不干预的观察者。心理学的论据已经堆积如山,难以想象有什么人还能捍卫这一立场。

任何稍有阅历的社会科学家都知道,他在研究任何社会或亚文化群体之前必须审查自己的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概念。这是一种规避预先判断——研究前的先入之见——的方法。

但我建议走另一条通向客观的道路,即通过对我们自己身外、观察者身外的现实更清楚、更准确地感知而达到客观。这种方法是从观察爱的领悟而来的。爱的领悟,是不论在相爱者之间或在父母与子女之间都能产生的某种类型的知识,那是非相爱者所不能达到的。在我看来,某些这一类的情况也适用于习性学文献。我对猴子的研究,使我确信是较“真实”、较“确切”的,在一定意义上,在客观上也是更真实的。假如我不喜欢猴子就不会有这样真实的了解。事实是我已经被它们迷住了,我变得非常喜爱我的个别猴子,对于我的白鼠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喜爱。我相信,劳伦兹、廷伯根、古达尔和沙勒尔报告的那一类研究工作之所以那样精彩,那样有意义、有启发性、真实,就是因为这些研究者“喜爱”他们所研究的动物。最起码这一类爱能引起兴趣,甚至引人入迷,因而研究者能有极大的耐心进行长时的观察。妈妈迷恋她的婴儿,能最专心地反复察看他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当然能比并不关心他的某一外人(就最真实的意义说)更了解她的宝贝。我发现,在爱人之间也是如此。他们彼此之间是如此迷恋,以至细查、注视、倾听和探索本身便成为一种迷人的活动,并促使他们无尽无休地这样做。而非相爱的人之间,很少有这样的情况产生,因为腻烦很快就会出现。

但“爱的知识”,如果我能这样称呼的话,还有其他有利因素。对一个人的爱能使他开放,愿意表达,放弃防御,让他自己不仅在躯体层面而且在心灵和精神上袒露出来。一句话,他让自己全面开放而不是躲躲闪闪。在通常的人际关系中,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彼此是难以理解的。在爱的关系上,我们变得“可以理解”了。

但最后,或许也是最重要的,假如我们对某人或某物喜爱或迷恋或深感兴趣,我们就很少会有干预、控制、改变、改善他们的想法。我发现,对于所爱,我们是准备放任不管的。在浪漫爱情以及祖父母亲情的极端例子中,被爱者甚至被视为完美无缺的,因此,任何改变都会被认为是不可能的甚至是不虔诚的,更不要说改善了。

换句话说,我们满足于放任不管。我们对被爱不提任何要求。我们不希望被爱成为另一种样子。在他们面前,我们可以是被动的、承受的。所有这些都是说,只有他们作为其本来面目并出于本性状态时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看到他们,而不是作为我们喜欢他们成为的或恐怕他们成为的或希望他们成为的样子去看他们。赞许他们的存在,欣赏他们的本来面目,能使我们成为不干扰、不操纵、不抽象、不干预的观察者。我们能在怎样的程度上成为不干扰、不要求、不希望、不改善的观察者,也就能在怎样的程度上达到这一特殊类型的客观。(www.xing528.com)

我坚持认为,这是一种方法,一条通向某些类型的真理的特殊道路。我并不认为这是唯一的道路,也不认为所有的真理都能用这种方法得到。我们也正是从同样的情境中很清醒地认识到,喜爱、兴趣、迷恋、专注也有可能歪曲有关对象的另一些真相。我要坚持的仅仅是,在科学方法的整个体系中,爱的知识或“道家的客观”在特定情境中对于特定目的有其特殊的优点。假如我们能现实地意识到,对于研究对象的爱既能产生某些类型的领悟又能造成某些类型的盲目,那么我们便有了足够的警惕。

更进一步讲,关于“有问题的爱”也应该这样看。一方面,很明显,你必须迷恋上精神分裂症或至少对它感兴趣才能粘上它,才能学习有关它的知识并进行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对精神分裂问题完全着迷的人在涉及其他问题时也会形成某种不平衡状态。

【注释】

[3]这一议题的详细阐述见《科学心理学:一种识别》 [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