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火星探路者:揭秘探索新华章

火星探路者:揭秘探索新华章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探路者”谱写新华章“火星在召唤”,继美国“海盗号”后,人类仍然对它十分关切。果然,当年11月6日和12月6日,两枚探测器“火星全球观测者”和“火星探路者”相继踏上征程。更为轰动一时的是捷足先登的“火星探路者”。当时“探路者”本身绕火星运行的速度高达7.5千米/秒。

火星探路者:揭秘探索新华章

“探路者”谱写新华章

“火星在召唤”,继美国“海盗号”后,人类仍然对它十分关切。1988年7月7日和12日,前苏联连续发射了两个“福波斯”自动行星星际探测器,可是“福波斯1号”于9月2日就杳如黄鹤断了消息,“福波斯2号”虽然曾进入了绕火星的轨道,取得了部分成功,但突然又于1989年3月27日变成“断线风筝”,两次失利使得已经造好的“福波斯3号”再也不敢上路,无奈之际拿到了国际卫星市场去拍卖……

美国也尝过失败的苦涩。一颗造价高达10亿美元的“火星观察者”1992年9月上天后,美国航天局要求它绕火星飞行1个“火星年”(687天),并发射一个着陆舱登上火星,本体部分则将资料带回地球。可惜在它1993年8月已到达火星附近时又突然失去了联络。

鉴于这些教训,美国科学家及时改变了策略,用同样的资金建造9艘小型飞船,以确保总有飞船能抵达目的地工作。1996年美国航天局宣布,先在最近2年内向火星发射4个探测器,到公元2003年将派出机器人到火星上去撷取10盎司(约280克)的岩土样品带回地球……

果然,当年11月6日和12月6日,两枚探测器“火星全球观测者”和“火星探路者”相继踏上征程。前者虽然发射于先,但却到达得晚,于1997年9月8日抵达后即调整了轨道,准备继承“火星观察者”的“遗志”,绕火星转上1个“火星年”,完成对火星大气气候、地理环境、磁场结构、固体矿物成份等全面的探测研究,预料它发回的众多资料足以装满130张光盘。

更为轰动一时的是捷足先登的“火星探路者”。这个成本只有“火星观察者”1/5(2.66亿美元)的探测器在太空行驶了5亿千米后,终于在1997年7月4日(美国独立纪念日)把一辆6轮车“旅居者”安然降落到苍莽的火星表面上。

当时“探路者”本身绕火星运行的速度高达7.5千米/秒。它先把一个巨大的降落伞抛出,卸掉绝热外壳后,又让几十个“空气保护包”迅速充气膨胀开来,把“旅居者”裹得严严实实,当它只有最后30米高时又开启了减速制动火箭,使下降速度减小到14米/秒。但即令如此,它着陆时巨大的冲力使它承受了18.6克的超重负荷,在气包反弹时跳到了4层楼那么高,后来像皮球那样跳了几次才落在松软的大地上。尔后经过1小时放气,这个三角四面体舱自动校正了位置,打开三面舱壁,向地球报了“平安家信”,同时“旅居者”小车也缓缓驶出,到了克留森平原上的“战神谷”——当年“海盗号”认为这里曾有过洪水,着陆比较安全。(www.xing528.com)

“旅居者”重约10千克,65×48×30厘米,6个小轮都能自由驱动,行进的时速一般只有1.6千米,活像一个步履蹒珊的“机器人”,它的落地处现已正式命名为“卡尔·萨根站”。它上面的5台激光测距仪可使它绕过巨石,避过深沟,3台摄像机可获得360°全景立体照片,上面的科学仪器可对岩石、土壤进行各种物理化学分析。原先设计寿命是一星期,但实际上却在火星上活动了一个多月。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连克林顿也专门为此发表讲话,称赞这是“宇宙探索新时代的开始”。

“旅居者”的资料表明,火星的地形与地球类似,土壤则大致有三类:硬质土、粉状土及细质沙土,而岩石则多姿多彩,外观上有红、蓝、白三种,美国地质学家皮特·史密斯认为蓝色石都处于向风的东侧,而背风的西侧才现红色,半埋在土中的石块则常呈白色,但成分不外是石英长石石灰石等,以致有人惊叹“没有想到它们与地球岩石这样相似”。这些资料还证明了“ALH84001”的确是来自火星的“娇客”。

更令人激动的是,它把洪水冲刷的景像一览无遗地展示在人们眼前:无数的大小碎石乱七八糟地堆积在峡谷之中,上面都留下了特大洪水冲刷过的明显痕迹。

火星上有过洪水,说明它上面一定有过温暖湿润的时代,因而大大鼓舞了探索火星生命的科学家。

火星上的滔滔洪水哪儿去了?怎会变成今天极为干燥的荒漠?这也能给人类以宝贵的启示——好好保护我们今天的地球!

“旅居者”的巨大成功,使世界各国众口一词地把它列入“1997年十大科技成就”之前列。值得指出的是,参与这项计划的华人科学家有好几十人,其中有负责飞船定位、转向、下降的刘登凯、“海盗号”中已崭露头角的吴贻谦(负责飞船保障)及年龄仅28岁的李伟钧(参与飞船轨道设计)更是功不可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