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向“独立”的交响音乐

走向“独立”的交响音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十六世纪末,器乐以及器乐合奏开始走向“独立”,即开始了自身的发展。但“三重奏鸣曲”所确立的结构形式却为后来交响音乐中的“奏鸣曲——交响套曲”形式奠定了基础,也为管弦乐合奏曲中的“交响”因素提供了展开的可能。巴赫在这套协奏曲中突破了传统的大协奏曲的形式,使独奏乐器组与乐队具有交响发展规模,并粗具早期古典交响乐的特色,有人则称之为“室内交响乐”。巴赫的管弦乐作品作为交响先声推动了交响音乐自身的发展。

走向“独立”的交响音乐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器乐音乐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在中世纪,由于宗教音乐的倡导,对乐器的取缔,使器乐音乐处在从属于声乐的卑微地位。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歌剧的诞生,声乐艺术的勃兴,都给管弦乐队带来了生存与发展的天地。到十六世纪末,器乐以及器乐合奏开始走向“独立”,即开始了自身的发展。

一种艺术形式的确立与定型,必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长期依附于声乐的器乐,最初只是具有独立的器乐体裁,如单独演奏的诗琴曲、古钢琴曲、古提琴曲、管风琴曲等,这些用今日语言来表述的器乐独奏曲以及某些重奏曲和最初的合奏曲,只是以演奏由声乐曲改编的乐曲为主,真正为器乐独奏与合奏而创作的器乐化作品并不多见。因此,这只不过在形式上走出了对声乐的依托,还不完全是器乐自身的独立。此外,当时的乐曲,特别是器乐合奏曲的规模与乐队编制也还较小。1597年,意大利作曲家加勃里埃里(1557—1612)出版了一册与后来德国作曲家许兹作品同名的《神圣交响曲集》。这里的“交响曲”依然泛指其所入集的乐曲。这些“交响曲”的管弦乐队编制很小: 木管乐只是两只长笛,铜管乐由两支短号和两支长号组成;而弦乐器仅仅用了两架古钢琴。人称这是历史资料中所见的最早的独立性管弦乐合奏,但它与器乐的合奏与重奏没有显著的区别。

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往往是渐进的。当管弦乐仍然依附歌剧的时刻,管弦乐自身犹如滔滔水流,又找到了自己的流向。

十七世纪,一种叫做“三重奏鸣曲”的体裁形式诞生了。这种“奏鸣曲”并不同于十八世纪中叶形成的奏鸣曲,它只不过是一种小型器乐合奏曲的称谓。顾名思义,也可以理解为几件乐器的“奏”与“鸣”。这几件乐器是两把小提琴、一架古大提琴、一架拨弦古钢琴。但“三重奏鸣曲”所确立的结构形式却为后来交响音乐中的“奏鸣曲——交响套曲”形式奠定了基础,也为管弦乐合奏曲中的“交响”因素提供了展开的可能。

意大利作曲家科莱里(1653—1713)曾写过一些《三重奏鸣曲》,其结构为三到五个乐章,形成较大型的器乐套曲形式。第一乐章,庄重缓慢;第二乐章,明快活跃;第三乐章则富于歌唱性、抒情性;第四乐章是舞曲;第五乐章是热烈快速的终曲。这种结构的器乐曲虽在欧洲许多国家流行,但具有开创意义的还是科莱里创作的“大协奏曲”。1681年,科莱里出版了题为呈献给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的《三重奏鸣曲》,得到女王庇护,并出任由一百五十人组成的大型管弦乐队的指挥。作曲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大协奏曲”,演出大获成功。这种“大协奏曲”由两把小提琴、一架大提琴和羽管键琴等组合成独奏组,同一个小型管弦乐队相互竞奏。科莱里开拓性的创作促进了管弦乐自身的发展。

十八世纪初,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维瓦尔弟(1675—1741)继承了“大协奏曲”形式,首创了小提琴协奏曲形式。它以一把小提琴独奏,由其他弦乐器和古钢琴组成的乐队协奏。维瓦尔弟创作的快—慢—快三个乐章形式,为后来协奏曲形式所沿用。除小提琴协奏曲外,维瓦尔弟还创作了长笛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大管协奏曲等四百五十余部协奏曲。其中最负盛名并流传至今的是《四季》。

1725年,年近五十岁的作曲家创作了有十二首作品组成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声与创意的尝试》,前四首分别标题为: “春”、“夏”、“秋”、“冬”,合称为《四季》。四首协奏曲谱前各有一首题诗,分别描写了春的到来、夏的雷雨、秋的狩猎和冬的嬉戏。维瓦尔弟的《四季》为交响音乐中的协奏曲体裁在结构上做了三个乐章套曲形式的规范,这部标题性器乐作品也成为标题交响音乐的先声。

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欧洲各国作曲家还为管弦乐队创作了各式各样的乐曲,如组曲、序曲等。在三重奏鸣曲、大协奏曲和组曲、序曲等器乐合奏体裁的勃兴形势下,走来了两位伟大的巴罗克古典音乐大师。他们就是德国音乐家巴赫(1685—1750)和亨德尔(1685—1759)。

巴赫生活的时代,正是封建专制与宗教一起把德国推入黑暗的时期。巴赫出身音乐世家,但信奉基督教。他一生中的大半时光是在教堂中度过的。在他的笔下,宗教音乐成为重要题材。其声乐作品几乎都是宗教曲,但器乐作品却大部分是世俗的。

巴赫的管弦乐作品有: 四首乐队组曲,六部《勃兰登堡协奏曲》,多首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和双簧管协奏曲。

巴赫的乐队组曲大多以序曲和四章不同风格的舞曲组成。著名的有《D大调第三首乐队组曲》,壮丽的序曲奏响之后是著名的“咏叹调”,闻名遐迩的“G弦上的咏叹调”就是这个乐章的主题。接着是“加沃特”舞曲、“布列”舞曲和“吉格”舞曲。(www.xing528.com)

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写于1721年,原名是“为几种乐器而写的协奏曲”。作曲家去世后,其传记作家斯比塔给这六首协奏曲加上了“勃兰登堡”的题称,一直沿用至今。这部作品是按当时流行的“大协奏曲”形式写成的。但巴赫的独创在于他在每一首协奏曲中采用互不相同的独奏乐器组合,并将六首协奏曲合并成套。巴赫在这套协奏曲中突破了传统的大协奏曲的形式,使独奏乐器组与乐队具有交响发展规模,并粗具早期古典交响乐的特色,有人则称之为“室内交响乐”。巴赫的管弦乐作品作为交响先声推动了交响音乐自身的发展。

巴赫的同代人、德国音乐家亨德尔一生创作了几十部歌剧和清唱剧,并且有多部管弦乐作品流传至今。

1739年,亨德尔历时一个月写出著名的十二首《大协奏曲》,这些协奏曲继承了意大利式大协奏曲的样式,为其注入了生动的世俗生活情趣;同时也创造性地运用短小的音乐动机进行交响性的展开,预示了后来古典交响乐创作中一些重要的音乐发展手段。罗曼·罗兰说: “那些杰作,我们实在敬佩之至;特别是那首《F大调第二协奏曲》,简直像一首贝多芬的协奏曲,从它里面,我们可以找出贝多芬的某些精神。”亨德尔管弦乐创作中的另一些曲目则与当时欧洲世俗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许多作品是为公众而写,也是写公众的。作曲家曾在英国长期生活,其时在英国的城市与郊外的花园经常举行露天音乐会,亨德尔为此创作了一些管弦乐组曲。这些作品不但通俗易懂,带有标题性,而且为管弦乐的普及作了探索。

亨德尔的组曲中最著名的是《水上音乐》和《焰火音乐》。

1715年,亨德尔创作了《水上音乐》。当时,在伦敦泰晤士河上举行了庆祝英王乔治一世即位的水上集会。作曲家的音乐为这次露天活动而作。因乐队在室外演奏,曲中运用了音量较大的铜管乐。《水上音乐》由二十一段乐曲组成,其中不少段落就冠以“圆号组曲”、“小号组曲”、“长号组曲”等,表明了乐器配置上的标新立异。

1747年,亨德尔为庆祝长达八年之久的英法战争的结束,创作了《焰火音乐》,并在英王在伦敦“绿色公园”举行的盛大的焰火晚会上演奏。这部乐曲在结构上采用套曲形式,由辉煌快速的序曲以及慢速的西西里舞曲、急速的布列舞曲和中速的小步舞曲组成。这犹如四个乐章的不同速度、不同调性、不同情绪的四段乐曲,在结构上表现出后世交响套曲的一些特点。而在管弦乐的编制上,这部乐曲也显示出了“交响”的规模。亨德尔在总谱上写道: “乐队人数一百人。五十七名管乐演奏者。四十三名弦乐和其他乐器演奏者。”这种管与弦的人数比例显然与日后管弦乐队的编制不同,且有音色音量失调之嫌。然而,如此庞大的乐队,如此众多的管乐参与,已显示出“交响”的雄浑与壮观。

音乐评论家认为,亨德尔的管弦乐作品“扎根于戏剧世界中。把音色用于气氛和戏剧性的表现。为露天演出而作的一些作品显露出奇妙的音响感”(约瑟夫·马克利斯)。

从依附于歌剧的序曲,如“意大利序曲”、“法国序曲”,到管弦乐逐步走向独立的“三重奏鸣曲”体裁的出现,交响音乐有了自身的发展;而当“大协奏曲”、“乐队组曲”和独奏式“协奏曲”出现时,这种由管弦乐队独立演奏的套曲形式的作品,在结构形式上已有了多段或多乐章音乐的组合,在音乐情绪上已有了多种或简单或复杂的对比关系。至此,这些早期管弦乐形式已显示出古典交响乐的特点,标志着交响音乐已脱离对声乐诸种体裁的依附而走向了“独立”的自身发展阶段。

但是,这一时期的管弦乐作品“在乐曲本身的结构形式方面还未产生'质'的飞跃。即作为交响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奏鸣曲式'结构,并未在此类作品里明显出现,这正是与'定型成熟期'所出现的古典交响乐体裁的分水岭”(王耀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