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九大匠美派与保守派思潮对比 | 交响音乐史话

九大匠美派与保守派思潮对比 | 交响音乐史话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代音乐“甚嚣尘上”之时,“匠美派”才会愈发显得独特与可贵。在十九世纪浪漫乐派鼎盛时期,勃拉姆斯等人“向后看”,主张在风格上回归古典,被视为古典创作风格在浪漫主义时代的体现;二十世纪中叶前后,在“无调性”、“多调性”等现代音乐的冲击下,一些在技法与风格上具有传统的调性与曲体结构的作曲家,则被人们称为“保守派”。

九大匠美派与保守派思潮对比 | 交响音乐史话

在二十世纪初叶、中叶与下半叶,当现代音乐浪潮滚滚而来时,总有一批音乐家恪守过去的传统,在新潮之中显示出一种特殊的严谨与精美。世纪初叶,被斯特拉文斯基称为“瑞士钟表匠”一般精细雕琢的法国作曲家威尔,已经体现出了当时法国所流行的唯美主义艺术思潮的特征。这种唯美主义的艺术思潮在音乐中形成一种被称为“匠美派”的风格,自拉威尔始,又有法国音乐家弗芬兰·修米特等人加以确立,形成一种特别讲求精细推敲的创作方法。

“匠美派”后期代表人物是伊拜尔(1890—1962)。他是“六人团”主要人物米约的朋友。伊拜尔的创作独树一帜。这就是“匠美派”所持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诚如他自己所说: “天才吗?灵感只占百分之一,而勤奋则占百分之九十九。”

伊拜尔的交响作品主要有: 交响组曲《寄港地》(1922年);《大提琴协奏曲》(1926年);室内管弦乐《嬉游曲》(1929年);《长笛协奏曲》(1933年);为中音萨克斯管和十一件乐器而写的《室内小协奏曲》(1935年);十只管乐与四重奏的《随想曲》(1938年);《庆典序曲》(1940年);为双簧管与弦乐而作的《协奏交响曲》(1949年)等。

伊拜尔的交响作品曾不为人们重视。“六人团”的支持者、艺术家科克托说: “好的东西有时会被人视而不见,却并不影响它的价值。”伊拜尔作品的美妙与动人,精致与准确,完全体现出了音乐的美质。因此,音乐学者用了许多美丽的词藻来形容伊拜尔的“匠美派”风格: “笔法细腻、精炼;对各种乐器了如指掌,因而配器色彩鲜艳;作品结构严谨;音乐简洁单纯,如同素描般的朴实无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作品以轻盈淡雅的音乐烘托那壮丽和典雅的舞蹈场面,很有特色”;“(作品)充满了栩栩如生的蓬勃朝气,听后令人心碎”;“他(伊拜尔)那娴熟的创作技巧和惊人的想象力”,“所描绘的迷人的意境和刻画人物的纤巧细腻,常使法国人为之倾倒”(门马直卫)。

在二十世纪的音乐潮流中,“匠美派”置身于不协和音响的嘈杂交响之间而显示出一种古典式的美感,不仅引人瞩目,而且时时唤起人们对于音乐的美丽本质的体味与感受。在现代音乐“甚嚣尘上”之时,“匠美派”才会愈发显得独特与可贵。

十九世纪浪漫乐派鼎盛时期,勃拉姆斯等人“向后看”,主张在风格上回归古典,被视为古典创作风格在浪漫主义时代的体现;二十世纪中叶前后,在“无调性”、“多调性”等现代音乐的冲击下,一些在技法与风格上具有传统的调性与曲体结构的作曲家,则被人们称为“保守派”。应当说,他们的崛起,使传统音乐的长河得以延续,也让二十世纪的听众能够回溯到传统的“源头”,并领略到古典与浪漫的美丽风光。

布里顿(1913—1976)是英国继沃恩·威廉斯、埃尔加等人之后的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现代作曲大师。布里顿像莫扎特一样,从幼时就开始了作曲生涯,而且在作曲中也是先有敏捷的构思与腹稿,然后迅疾地书写出来,因此,他被称为“英国的莫扎特”。

布里顿第一部公开发表的作品就是交响作品。那是他刚刚从音乐学院毕业之后,1932年为室内管弦乐而作的一首交响曲。作为交响作曲家,布里顿的主要创作有: 根据罗西尼主题而创作的两部《舞剧组曲》,每部包括五个乐章;根据布里奇的音乐主题而创作的弦乐队《变奏曲》;还有四首卡塔兰舞曲的管弦组曲《蒙特·朱克》;《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管弦乐《加拿大的节日》;《安魂交响曲》;《大提琴交响曲》;《兴建大厦》序曲;为两架钢琴与乐队而创作的《苏格兰叙事曲》;为十八个声部弦乐队而创作的《序曲与赋格》以及带有声乐部分的《春天交响曲》和《战争安魂曲》等。

布里顿交响之作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南》。他从英国古典作曲家普赛尔的戏剧配乐《摩尔人的复仇》中选取一个舞曲旋律作为主题,在管弦乐队的弦乐组、木管乐组、铜管乐组和打击乐组的管弦“四大家族”中不断呈现和变奏,向青少年听众介绍了管弦乐队的基本知识。这部以交响形式介绍管弦乐队组成常识的作品,有趣味,有个性,具有浓郁的古典风格,成为传世杰作。(www.xing528.com)

布里顿在他的交响作品中也采用了现代技法,但在风格上依然遵循了古典音乐的传统。他具有高超的古典式的复调写作技巧,深谙现代技法中的调式上与曲式上的传统内涵;因此,这种融合形成了布里顿严谨精炼的个人风格。音乐学者在论及现代音乐中的“保守派”时,鲜明地指出,布里顿“可以被认为是一位样板人物”(彼得·斯·汉森)。

自十七世纪普赛尔时代之后,英国几乎不再有自己独立的音乐,甚至被称为“没有音乐的国土”。十九世纪末叶至二十世纪,英国一代作曲家开始复兴民族音乐文化,他们较之欧洲其他国家的同仁,更多地带着传统走进了现代。因此,在“保守派”作曲家中,英国作曲家居多。布里顿和蒂佩特(1908年出生)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蒂佩特年长布里顿,但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得到广泛的承认。他的早期作品中,只有写于1939年的《复协奏曲》(为弦乐队而作),作品因具有调性的和声、多彩的音色牧歌的风格而引人瞩目。他的早期作品《第一交响曲》(1945年),采用了古典交响乐曲体与技法,表现出他对贝多芬的尊崇和对传统曲式的热衷。1946年以后,蒂佩特的交响作品中出现了现代因素,如已开始探索以不同调性重叠构成非自然音阶与和声的可能性。其交响作品包括《第二交响曲》(1953年)、《第三交响曲》(1972年)、《第四交响曲》(1977年)等。在这些作品中,蒂佩特依然恪守、遵循古典传统。如在《第三交响曲》中,他就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开头的不协和和弦。这体现了他的一种信念,即音乐能够生动地反映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而既充满矛盾冲突,又能达到严整统一的、富于动力的古典曲式,特别是奏鸣曲式与赋格曲式,正是传达这类情感的理想载体

“保守派”作曲家中还,有一位是美国作曲家巴伯(1910年出生)。他接受的是传统音乐教育。巴伯尝试结合传统风格与现代技法写出了序曲《造谣学校》(1932年);《单簧管交响曲》(1936年);《小提琴协奏曲》(1940年);管弦乐曲《随笔》(1944年);《摩羯星座协奏曲》(1944年);《大提琴协奏曲》(1945年);《钢琴协奏曲》(1962年)。其中,他的《钢琴协奏曲》获皮尤利扎奖。评论家彼得·斯·汉森指出: “巴伯的《钢琴协奏曲》是一首继承李斯特和普罗科菲耶夫传统的杰出作品……这首乐曲是不协和的、半音阶的,但其调性基础自始至终是显明的。在和声与节奏手法上,这首乐曲无疑是出自二十世纪保守的作曲家之手。”

巴伯的交响之作虽有对现代技法的探索与追求,但基本上保持了十九世纪欧洲音乐传统和抒情性的特征,而且多用爵士民谣等民族音乐的素材。人们称其“保守”,是因为他具有新浪漫派的风范。

在巴伯之先,美国有一位叫做哈里斯的作曲家,他也被归属到二十世纪“保守派”作曲家之列。哈里斯(1898—1979)在欧洲现代音乐的发祥地巴黎接受音乐教育,但返国之后,却以鲜明的美国本土风格著称。他的创作精炼、简朴,运用抒情的旋律和层次分明的管弦声部,虽有不协和的音响,却又固守调性观念,具有“严肃”音乐的明快的感情色彩。哈里斯写有十二部交响曲,其中,《第三交响曲》最富特色,并成为他的代表作。这部交响曲只有十七分钟,由五个不间断的“乐章”构成,并且有明确的提示: “悲剧的,低音弦乐音响”(第一乐章);“抒情的,弦乐、圆号和木管”(第二乐章);“牧歌风,木管乐器与多调性的弦乐伴奏”(第三乐章);“赋格——戏剧性”(第四乐章);“戏剧性的,悲剧性的”(第五乐章)。独特的结构以及建筑在传统基础上的现代风格,使其成为美国重要的交响文献。此外,他的《第五交响曲》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莫斯科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此外,他还写过一些协奏曲,如《单簧管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等。哈里斯的交响之作在音乐发展史上被称之为“最能代表美国的声音之一”。

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大师威尔弟曾说过: “回到古典,就是进步。”这表明了在艺术发展进程中的“返古”与“回归”,并不是一种倒退,而是在先人足音下前进的又一条途径。因此,在二十世纪如潮汹涌的现代音响的尖锐冲击下,能够听到清明而洁净的“古风”——无论是古典的,或是浪漫的,人们既感到了一种独特的历史感,又反衬出了新时代的巨响。此时的“保守派”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时代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