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钢琴音乐语境变迁对比研究

中西钢琴音乐语境变迁对比研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钢琴音乐作品结构组合的变化与革新是钢琴音乐形态语境的第二个层面。钢琴奏鸣曲及奏鸣曲式结构的变迁便是这样不断革新变化的。修改后的《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既减轻了音乐的结构,简化了声部线条,又缩短了作品的长度。西方钢琴音乐的形态语境特征具有鲜明的相对规范的体裁性特点,由这种体裁的特点所构成的钢琴音乐作品结构组合上的语境变迁完全与中国钢琴音乐的形态语境不同。

中西钢琴音乐语境变迁对比研究

钢琴音乐作品结构组合的变化与革新是钢琴音乐形态语境的第二个层面。随着钢琴音乐创作题材和体裁语境的变迁,在钢琴音乐最基础的形态上,作品结构的组合更是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巴赫的《英国组曲》《法国组曲》中的“小步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帕萨卡利亚”等,原本它们只是整个组曲中的一种风格性的曲目写作,后来逐渐成为一种独立创作的钢琴题材或体裁,且都以二段式结构写成,每段各自反复演奏一次。成为独立的作品结构组合后,作品结构组合的扩大和深入,激励着钢琴音乐创作的巨大发展。钢琴奏鸣曲及奏鸣曲式结构的变迁便是这样不断革新变化的。

最早的钢琴奏鸣曲及其结构组合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时期巴赫的《帕蒂塔》组曲(《德国组曲》),《帕蒂塔》是巴赫最成熟的作品之一,其在结构上较大胆地突破了传统,在创作手法上减少了复杂的声部交叉,应用较透明的二声部织体,增强了主调和声因素。比起《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来,《帕蒂塔》中的性格得到更自由的呈现,情感表现也更为丰富。从《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到《帕蒂塔》的过程,标志着巴洛克古钢琴组曲从程式化走向性格化。组曲的基本形式开始解体,这种由不同速度的乐章构成对比的套曲形式将朝古典奏鸣曲的形式走去。西方钢琴奏鸣曲的历时性结构组合变迁分析如表3-4所示:

表3-4

续表

钢琴奏鸣曲的发展推动了奏鸣曲式结构的发展,古二部曲式与古奏鸣曲式是奏鸣曲式的两个重要前身,于17世纪至18世纪形成,到维也纳乐派时期基本成熟起来,后至贝多芬时期加强了音乐内容的尖锐的冲突,同时奏鸣曲式也运用到了奏鸣—交响套曲当中,多用于第一乐章和末乐章,在套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了19世纪音乐个性化十足,奏鸣曲式结构也有了非常大的发展。从结构方面来说,奏鸣曲式基本可以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部分,奏鸣曲式的结构决定着它的表现能力非常广泛,对于戏剧性、英雄性的作品都有深刻的诠释,这就使它成为器乐曲式的最高形式代表。然而随着奏鸣曲式的发展,以及作曲家们的创作需要,每个时期的奏鸣曲式结构略有不同,从而呈示在人们面前的奏鸣曲式结构也有改变。奏鸣曲式结构组合自诞生发展300多年的变迁经历了丰富、复杂的语境变化。

钢琴奏鸣曲因为结构组织的宏大和音乐风格的严谨与理智,从巴洛克时期开始经历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鼎盛时期,逐渐在浪漫主义时期开始瓦解。虽然其不再是作曲家们所追捧的创作方式,但其独特的结构组合方式同样受到作曲家的青睐,由于其结构组合方式的宏大及个性,后世的作曲家更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发挥到极致。同时这些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难度都较大。

肖邦的3首钢琴奏鸣曲,在第二、第三首中第一乐章并没有完全按照传统奏鸣曲式的结构布局,再现部是由副部主题直接进入的,而没有从主部主题开始陈述,其中再现部和展开部的发展是贯穿式的,突破了古典结构,使得传统钢琴奏鸣曲表现出了浪漫主义情感;在曲式结构的运用上采用了多曲式混合结构,结构比例也不如传统奏鸣曲那么平衡;并采用谐谑曲作为第二乐章,强化了音乐的情感描述,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www.xing528.com)

李斯特的钢琴奏鸣曲《b小调奏鸣曲》被认为是贝多芬奏鸣曲以后最伟大的奏鸣曲。他成功地运用了主题变奏的手法。各个主题动机虽然短小,却在速度、节拍、音区、调性和织体诸方面进行灵活的变化,既达到细节上的丰富表现,又体现整体上的层次分明。在结构组合上,也打破了传统的多乐章奏鸣曲曲式,采用单乐章形式结合套曲性的原则来写,这一大胆而成功的创举,实为后世所瞩目。

拉赫玛尼诺夫的《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更是一部结构庞大的作品,织体繁复、宏伟壮观。如将它与肖邦那首只有19分钟之长,却道尽一切的《第二钢琴奏鸣曲》相比,显得既冗长又累赘,以致1931年决意修改其中的片段。修改后的《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既减轻了音乐的结构,简化了声部线条,又缩短了作品的长度。其中被删除的纯技巧性的部分有120小节之多。

到了20世纪,虽没有哪一位作曲家再高产地创作钢琴奏鸣曲,但奏鸣曲这一钢琴创作体裁依然是作曲家所喜爱并大力革新的创作领域

如欣德米特在《第一钢琴奏鸣曲》中大量运用20世纪音乐特色语言,以非三度叠置和弦与半音化音型为主,通过运用复调思维完成了奏鸣曲结构中调式对比的逻辑。更有勋伯格在《钢琴组曲》Op.33a中基本确立了奏鸣曲式结构在十二音序列中创作技法中的范例:传承了西方古典奏鸣曲呈示—展开—再现的三段式奏鸣曲经典的结构模式,同时巧妙地融合了十二音序列的创作技法。无调性的十二音序列创作与充分强调调式核心结构力的传统奏鸣曲创作看似完全是水火不容的矛盾体,但在勋伯格的钢琴作品中居然组合得毫无违和感。

同样,在布列兹的《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三钢琴奏鸣曲》中采用了更为开放的奏鸣曲创作结构组合,融合了新兴的20世纪更有特色的音乐语言,使得奏鸣曲体裁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变异和发展。同时,更多的作曲家结合了其他乐器来创作钢琴奏鸣曲,如布列兹的《长笛与钢琴奏鸣曲》、施尼特凯的《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等。

西方钢琴音乐的形态语境特征具有鲜明的相对规范的体裁性特点,由这种体裁的特点所构成的钢琴音乐作品结构组合上的语境变迁完全与中国钢琴音乐的形态语境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