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遵义文化十讲:山歌小调、号子田歌传承准则

遵义文化十讲:山歌小调、号子田歌传承准则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民歌表现的内容,结合它们的特殊功能和服务对象,遵义民歌可以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传说歌、儿歌等类;按体裁,又分为山歌、小调、号子、田歌、盘歌等。遵义民歌中的田歌种类繁多,主要有打闹歌、薅草歌、薅秧号子、盘歌等,演唱以一领众和、对唱等形式为主。

遵义文化十讲:山歌小调、号子田歌传承准则

遵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汉、苗、仡佬、土家等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活创造了极其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谣。这些民歌在内容上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有歌颂人民勤劳勇敢善良纯朴的,有揭露封建压迫剥削的,有表现追求自由幸福的,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民性;在表现技巧上,用字遣词通俗生动,叙事抒情优美感人,写人状物形象逼真,音乐节奏鲜明,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人们口唱心记,世代相传。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遵义六百多万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根据民歌表现的内容,结合它们的特殊功能和服务对象,遵义民歌可以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传说歌、儿歌等类;按体裁,又分为山歌小调、号子、田歌、盘歌等。

山歌,是流传在遵义民间的重要民歌种类,伴随农事活动主要出现在各种劳动场合,是黔北旱作和稻作农耕文化的产物。遵义山歌不分时令、不分工种,凡户外活动都可以演唱,因此,流传地域广泛,接受人群最多。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兼有对唱形式。按照民间的传统划分,山歌主要分为大山歌与小山歌两类,其中大山歌又称高腔山歌,这类山歌旋律舒展,起伏较大,节奏悠长自由,音域宽广,高亢有力,演唱时常用“假嗓”。如桐梓的“高腔大山歌”,仁怀汉族山歌,红苗山歌、务川及道真一带的仡佬族“高腔山歌”等。小山歌又叫平腔山歌或矮腔山歌,这类山歌音域较窄,节奏欢快,旋律线起伏较小,并且具有一定的吟诵性质,常以表现男女之情见长,具有婉转抒情的情感特点。如正安山歌《小小桡杆撑大船》,道真仡佬族山歌《我把月亮扯出来》,赤水山歌《太阳出来辣焦焦》等。

小调,是遵义民歌的重要类型,《遵义地区民歌集成》中收录了各种小调486首,数量也较为庞大,分布在遵义的各个县区市。遵义小调的内容广泛,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大多以五声调式为主,旋律流畅,情绪较为舒缓,其中尤以情歌对唱为主要类型,唱词多以四季、十二月、花名、菜名为母题。按照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流传在本地的原生曲调,如《修洛阳桥》系列、 《进菜园》系列、《开财门》系列,以及《唱红军》系列曲调。第二类是全国性的曲调,这类小调如《鲜花调》系列、《望郎哥》《绣荷包》系列、《对花调》《花鼓调》等类型的曲牌。从这类小调的形态特征可以看出,它们与全国流传的同类曲调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属于“同宗民歌”的范畴,再次说明了民歌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变异和文化调适,也说明了遵义特殊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下的多元化民歌文化特征。(www.xing528.com)

号子,是遵义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1980年《遵义地区民间歌曲集成》中所辑录的数量来看,号子类民歌几乎占遵义民歌的五分之二。主要类型有船工号子、龙舟号子、石工号子、打夯号子等类型。号子的调子比较固定,歌词往往根据劳动的需要即兴创作,有的则只是“嘿佐、咳嗬”的呼喊声,没有歌词。这种劳动歌的衬音作用在于有节奏的协调动作,增加劳动效能,或借悠扬的歌声和富有鼓动性的词句,鼓舞劳动热情,在精神上减轻负担。与流传在全国其他地域的号子相似,遵义民歌中的号子与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体现了遵义的几种社会经济文化类型。如船工号子主要流传在乌江流域、赤水河流域两岸,是当地航运文化的直接产物。这类号子的节奏铿锵有力,旋律性不强,句幅较短,常常用重复手法,突出劳动号子的实用功能。代表号子有《赤水河船工号子》《抛河号子》等。除此以外,石工号子也是遵义流传的主要劳动号子。地处武陵山、大娄山系及其交汇地带,乌江、赤水河横穿而过,典型的高原山地地貌,辖区内山高水险、林密箐深、峡谷纵横,山地多平地少,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艰苦。在一般的农事生产生活中,搬石运土、开垦土地是居住在山区的人民群众的主要劳作方式之一,因而搬石号子、石工号子成了号子类民歌的另一基本类型。代表有《撵石号》《翻石号》《抬石号子》等。

田歌,有的也称作“打闹歌”,是遵义人栽种水稻时唱起的劳动欢歌,伴随着悠久的稻作文化,一直流传到今天,在稻作文化体系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是一种介于山歌和号子之间的特殊歌种。从全国范围来讲,田歌主要流行在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区,以插秧、耘秧、薅秧等稻作农事生产为主要的表现内容,曲调既有劳动号子铿锵有力、统一劳动节奏的特点,又有山歌即兴演唱、粗犷豪放的风格特点,所以将“薅秧号子”等类型都划分在田歌类型而没有划入号子类音乐之中。遵义民歌中的田歌种类繁多,主要有打闹歌、薅草歌、薅秧号子、盘歌等,演唱以一领众和、对唱等形式为主。伴奏乐器以锣、鼓为主,所以又称“薅草锣鼓”。一般由专职的歌师(或歌郎)二人组成,其中一人持鼓、一人持锣,边走边唱,以鼓励薅秧、薅草群众的劳动干劲。除演唱以外,还有讲板,内容多以嬉笑打闹为主,歌词较为灵活多样,七字、五字、三字不等,句幅长短不定,句数自由无一定之规,旋律多有旋宫转调出现,构成奇巧的审美性格特征。其中打闹歌有一定的演唱程序,其中包含了传统信仰和原始崇拜的因素,包含的文化信息极为丰富,可以说是黔北民俗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具体模式:先排场,由两位歌师边唱边组队,让各队排成一定的队形,以利劳动;次插五方旗,拜东南西北中五方神,然后“顿腔”开声;开声第一段唱给天神,表明自己要劳动干活,祈愿保佑;唱灶神,希望主人家煮饭跟得上劳动节奏;唱把界神,打闹时不要打在别人的地界上去;唱土地神,看哪些地方能挖,能动;锁龙王,希望打闹时天不要下雨;最后“封嗞口”,即打闹时不能乱说,吵打;然后才正式开始打闹。人们可以机灵地唱歌,见什么唱什么,随机应变。歇闹也有一定程序,同样表达祈愿,敬仰自然。随着农耕时代渐行渐远,对于田歌(打闹歌)的研究已显得十分重要。

总的说来,遵义民歌是遵义人民创造的,打着深刻的“黔北”印记。这是由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以及历史文化传统诸因素的联系和影响的结果。它体现了黔北的历史文化传统,无不显示出黔北浓郁的地方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