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钢琴音乐语境对比研究:创新型钢琴音乐成果

中西钢琴音乐语境对比研究:创新型钢琴音乐成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外的钢琴资料也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在大好形势下,多样化的题材、主题、创作形式和思想内涵使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期。汪立三的《兄妹开荒》,黎英海的《夕阳箫鼓》、《阳关三叠》,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前奏曲六首》等。黄安伦的《序曲与舞曲》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此曲获国庆周年献礼器乐创作比赛二等奖。此外,大型钢琴作品创作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中西钢琴音乐语境对比研究:创新型钢琴音乐成果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新时期后,中国的音乐观也由之前的“一元化”转变成了“多元化”,由改编为主的创作方式转变成了发散性创作。许多世界优秀钢琴家纷纷来中国演出、讲学。国外的钢琴资料也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在大好形势下,多样化的题材、主题、创作形式和思想内涵使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期。汪立三的《兄妹开荒》(1978年),黎英海的《夕阳箫鼓》(1975年)、《阳关三叠》(1978年),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1977年)、《前奏曲六首》(1961年)等。黄安伦的《序曲与舞曲》(1974年)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此曲获国庆周年献礼器乐创作比赛二等奖。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放性的形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如汪立三的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1979年)和《他山集》(1980年),谭盾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家》(1979年),丁善德的《小前奏曲与赋格四首》,蒋祖馨的《第一钢琴奏鸣曲》(1985年),罗忠镕的《钢琴曲三首》(1986年),陈怡的《多耶》《豫调》(1984年),周龙的《五魁》(1983年),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1984年),赵晓生的《太极》(1987年),王建中的《情景》(1994年),彭志敏的《风景系列》《八山旋读》,邹向平的《即兴曲——侗乡鼓楼》(1987年)等。其中钢琴组曲《长短的组合》是朝鲜族作曲家权吉浩根据各种“长短”的节奏特点及朝鲜族民间音乐素材而创作,整套作品包括3个乐章:《噔得孔》《晋阳照》《恩茅哩》。第一首《噔得孔》就是根据“噔得孔长短”的节奏特点变形发展而构成的三段体乐曲。“噔得孔长短”的主要特点就是以12/8为主要节拍,欢快热烈,乐观豪放,常用于农乐、民谣、舞曲。作者在借鉴民间因素的同时,还大胆使用西方现代作曲技巧,使得作品在时代感和民族性方面得到较好的体现。此外,大型钢琴作品创作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近20余年来,仅协奏曲就有几十部,如刘敦南的《山林》(1981年)、饶余燕的《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1981年)、杜鸣心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1987年)、黄安伦的《g小调钢琴协奏曲》(1983年)等。其中钢琴协奏曲《山林》是采用苗族传统的民歌体裁为依据,并且运用半音和使用调式的交替手法,来对原素材进行拓展与扩张,同时还采用了多种不同的现代化作曲技巧方法来创作的。整首曲子既有传统的因素,更具有现代的曲风,使人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事业空前活跃起来,全国各地音乐学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制定出主科教学各阶段应有的艺术和技术水平的标准,有的还专门列出中国钢琴作品的考查曲目,将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教学首次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中国的钢琴作曲家一方面坚持中国调式基础的特性,进行着民族和声的革新与试验;另一方面,他们尝试着对新风格的大胆探索,吸收、运用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法,对新的风格、新的音响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尝试。他们有选择性地使用了各种无调性变体手法如十二音技法,有的则自己独创技法体系如“太极作曲系统”等,且使理性的思考与创作实践同步进行,创作了不少风格迥异的优秀钢琴音乐作品。

如:陈其刚的《京剧瞬间》(2000年)、《二黄》(2009年),郎朗首演于卡耐基音乐厅,高为杰的《秋野》无调性作品(1987年)(入选1988年ISCM国际现代音乐节演出,并获1987年全国中国钢琴作品比赛新作第一名),此外还有《秋野》的姐妹篇《冬雪》(2005年),高平的《遥远的声音》(1999年)、《夜巷》(2007年),叶小纲的《纳木错》(2006年)、《叙事曲》(1987年),谭盾的《迹·寂》《露》《一个年轻钢琴家的日记》《五首电影音乐》等。同时还创作了除钢琴独奏的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如双钢琴曲目:赵晓生的《霸王卸甲》;高为杰的《童年回忆》(1958年),钢琴协奏曲《归》(1997年,为深圳交响乐团征集委约入选作品);谭盾的钢琴协奏曲《火——向巴托克致敬》(2009年),是纽约爱乐委约作品,高平第四届国际钢琴大赛委约作品;双钢琴《山》;王西麟的《钢琴协奏曲》(2010年),陈萨于瑞士苏黎世中国文化节首演。(www.xing528.com)

其中陈其刚的《京剧瞬间》是2000年应国际梅西安钢琴比赛之委托而创作的,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钢琴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在音色和速度及乐感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把京剧旋律和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结合在一起,并且还采用了音乐家梅西安常用的一些和声手法,使其更具有特色,深得人们的喜爱。而这种将西方现代手法与传统音乐精髓相结合创作出来的作品更使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高平的《舞狂》则是致敬阿根廷作曲家阿斯特·皮亚佐拉的钢琴独奏作品,巧妙地将爵士探戈的音乐元素进行完美结合,整部作品弥漫着浓郁的探戈音乐气息。

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前半叶,比较重要的中国钢琴作品大约有34首(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小品或小品组曲性质的作品)。而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的20多年间,公开发表及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中国钢琴作品已达百首左右。“文革”结束以来的30年间,公开发表及在实际教学、演出中选用的作品则达到了250多首。

可以看出,在当代,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充分融合了作曲家的个性风格语言,并且不仅仅局限于钢琴独奏作品的创作,重奏、双钢琴、协奏曲、组曲等大型音乐结构模式被作曲家们广泛使用。同时许多作品作为各大音乐节或大赛委约作品,越来越受到世界钢琴界的关注与认可。再有,中国钢琴演奏家人才辈出,从傅聪开始,一大批年轻的、有影响力的中国钢琴演奏家活跃在世界钢琴的舞台上。

作曲家们把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和独特的作曲技法运用到钢琴音乐的创新和探索中,这就使得他们创作出了一些不受传统音乐观念和形式所拘束,带有独特个性的音乐作品。这些带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和人们所习惯的传统音乐作品不同,但是这并不对它的可听性造成影响,反而让人们听起来有另一种风味。这些个性化的现代音乐创作作品,奠定了中国钢琴音乐新的里程碑,为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源于西方传统的钢琴音乐创作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始走向可以独立成流派的异域创新型钢琴音乐创作的新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