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子宫腔压力变化及其对产程、胎儿和胎盘的影响

子宫腔压力变化及其对产程、胎儿和胎盘的影响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子宫腔压力于第一产程末可达5.33~8.00kPa,于第二产程期间增至13.3~20.0kPa,而间歇期仅为0.80~1.60kPa。当宫口开全后,每当宫缩时,前羊水囊或胎先露部压迫骨盆底组织和直肠,反射性地引起排便动作,产妇屏气向下用力,腹肌及膈肌强有力地收缩使腹压增高,在第二产程末期迫使胎儿娩出,第三产程迫使胎盘娩出。胎儿娩出后,胎盘降至阴道时,肛提肌收缩力有助于胎盘娩出。

子宫腔压力变化及其对产程、胎儿和胎盘的影响

产力是分娩的动力,是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它包括子宫收缩力、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其中,以子宫收缩力为主,而腹肌和肛提肌收缩力则协同子宫收缩,促进胎儿娩出。

一、子宫收缩力

临产后,正常的子宫收缩力能使子宫颈管消失、子宫口扩张、胎先露部下降、胎儿和胎盘娩出。宫缩是非自主性的,一旦进入产程,宫缩不依赖于子宫外的控制。临产后的正常宫缩具有以下特点:

(1)节律性:宫缩的节律性是临产的标志。每次宫缩都是由弱到强(进行期),维持一定时间(极期)(一般30~40s),随后从强逐渐减弱(退行期),直至消失,进入间歇期。

临产初期的宫缩时间短,为20~30s,间歇时间长,为5~6min。随着产程进展,宫缩持续时间延长,间歇时间缩短。待子宫口开全后,持续时间可长达1min,间歇时间则缩短至2~3min或1~2min,宫缩强度也逐渐增加。子宫腔压力于第一产程末可达5.33~8.00kPa,于第二产程期间增至13.3~20.0kPa,而间歇期仅为0.80~1.60kPa。

子宫收缩时,子宫壁及胎盘血管受压,影响子宫及胎盘绒毛间隙的血流量。宫缩间歇时,子宫及胎盘绒毛间隙的血容量逐渐恢复。

(2)对称性和极性: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子宫角部,迅速向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再以2cm/s的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持续约15s,均匀协调地遍及整个子宫,此为宫缩的对称性。宫缩以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宫底部收缩力的强度几乎是子宫下段的两倍,此为宫缩的极性。

(3)缩复作用:每当宫缩时,子宫体部肌纤维缩短变宽,间歇期肌纤维虽然松弛变长变窄,但不能恢复到原来长度。经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这种现象为缩复作用。由于这种作用,宫腔容积逐渐缩小,迫使胎先露部下降、子宫颈管消失、子宫口扩张。(www.xing528.com)

此外,子宫收缩时子宫的纵径增长,而横径及前后径缩短。纵径变长可使胎儿脊柱伸直,长轴由此增加5~8cm,宫缩压力经胎儿上极通过脊柱传导至先露部,迫使先露下降。另外,由于圆韧带将子宫向前牵引,使子宫纵轴与骨盆轴趋向一致,更有利于胎先露下降。

二、腹肌收缩力

腹肌及膈肌收缩力(简称腹压)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当宫口开全后,每当宫缩时,前羊水囊或胎先露部压迫骨盆底组织和直肠,反射性地引起排便动作,产妇屏气向下用力,腹肌及膈肌强有力地收缩使腹压增高,在第二产程末期迫使胎儿娩出,第三产程迫使胎盘娩出。

三、肛提肌收缩力

肛提肌收缩力有协助胎先露部在骨盆腔进行内旋转的作用。当胎头枕部位于耻骨弓下时,能协助胎头仰伸及娩出。胎儿娩出后,胎盘降至阴道时,肛提肌收缩力有助于胎盘娩出。

(张秀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