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夏季三伏和冬季三九:日期、规律、气温变化

夏季三伏和冬季三九:日期、规律、气温变化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伏”与“三九”三伏,包括初伏、中伏、末伏、每伏10天,自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共计30天。三九一般指“二九、三九、四仇”这三个九。也有人认为单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根据气温的周期变化,发现一年最热期在三伏,最冷期在三九,于是“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成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俗语。储存的那一部分热量就予以“贴补”。三伏和三九的日期出现是有规律的。

夏季三伏和冬季三九:日期、规律、气温变化

“三伏”与“三九”

三伏,包括初伏、中伏、末伏、每伏10天,自夏至(6月22日)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共计30天。庚日(可参阅《夏历记年法》中天干地支记年表,我国农历也用此法记日),就是每逢有“庚”字的日子。

冬至(12月22日或23日)起,每9天算一九,共九九,81天。三九一般指“二九、三九、四仇”这三个九。也有人认为单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三个九也好,第三个九也好,其时间都在我国最冷的一月份。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根据气温的周期变化,发现一年最热期在三伏,最冷期在三九,于是“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成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俗语。至于为什么,并不是人人都知道的。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无论在哪一个地方,都会感到气温在变化。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而气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和地球各地日照时间长短的差异。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太阳不停的从西向东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斜交成66.5°的夹角,而且不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哪一点,地轴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线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正好直射在赤道上。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纬23.5°之间来回移动。南纬23.5°的纬线是太阳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南界线,称为南回归线。北纬23.5°的纬线是太阳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北界线,称为北回归线。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才能见到太阳直射头顶的景象,所以这个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是全球最多的,形成地球上的热带。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www.xing528.com)

我国除南部一小部分地区在热带外,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地球的北温带。北温带(和南温带)既无象热带那样有阳光直射的景象;也没有象寒带那样有极昼和极夜的现象。然而确有表现气温不同的春夏秋冬四季之分。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候,是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和一天中日照最长的时候;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候,是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和一天中日照最短的时候。如果单看太阳照射情况,那么最热的时候和最冷的时候应在夏至日和冬至日。实际上并不如此,这是因为大气的温度(气温)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所以说,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即气温来源主要是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地面再辐射出来的那部分热量烘热地球表面空气的结果。

夏至以后,正午太阳高度角虽开始减小,日照时间也开始缩短,但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仍比地面辐射失去的热量多,地面储存的热量继续增多,地面温度继续升高,地面辐射继续增强,气温也继续上升。三伏期间,地面储存的热量达到最高峰,辐射到空气的热量也最多,于是形成了一年中的最热期。三伏以后,地面吸收的热渐少,再往后,太阳高度角更小,日照时间更短,秋分(9月23日)以后,又由于夜长于昼,地球表面每天吸收的热量入不敷出。储存的那一部分热量就予以“贴补”。本来冬至那天,是一年中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和白昼最短的一天,热量的亏空最大,但地球表面储存的热量尚存一些在“贴补”,所以并不是最冷期。直到三九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虽已开始增大,白昼也一天天加长,但地球表面吸收的热量仍入不敷出,储存的热量又“贴补”完,于是一年中最寒冷期到了。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地球上冷热变化与日地距离关系影响不大。由于地球绕日公转一周的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的,椭圆有两个焦点,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这样就使得地球在公转中出现近日点与远日点。近日点时,日地距离(日心至地心)是14710万千米;远日点时,日地距离是15210万千米。近日点时气温应该高吧!然而时间却是在冬至后不久的1月2日;远日点时气温应该低吧!而时间却是在夏至后不久的7月2日。所以,日地距离与气温高低的变化影响不大。

三伏和三九的日期出现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这个气温变化出现的日期规律,既有利于生产劳动,又有利于安排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