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居安思危:安逸也需居安?

居安思危:安逸也需居安?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居安思危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历朝历代有识之士无数次提及“居安思危”。也就是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值得喜庆,而值得喜庆的是君王的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就是提醒人们,虽然在安逸的环境里,也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但是,不管怎样强调居安思危,思危,并不是目的。这可能就是居安思危的价值和意义。

居安思危:安逸也需居安?

即使太平盛世,也要有一点忧患意识,有一点危机意识,有一些警觉,有一些戒备。更何况,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强敌环伺,虎视眈眈。这就更需要居安思危,枕戈待旦。

居安思危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最早出自《周易·系辞下》:“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强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唯如此,才“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历朝历代有识之士无数次提及“居安思危”。唐代魏征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说:“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也就是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值得喜庆,而值得喜庆的是君王的居安思危。宋代郭茂倩也写过这样的话:“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

居安思危,就是提醒人们,虽然在安逸的环境里,也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应该随时要有应对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从古至今,那么多人如此强调居安思危,为什么?是不是无事生非?是不是自寻烦恼?不!

任何时候,安,只是假象;危,才是真实。安,只是表面、一时。危,才是恒久,迭出不穷。

“树欲静而风不止”,太平洋上不太平。你安定,有人不安定;你平静,有人不平静。你的进步,就是别人的落后;你的成就,就是别人的威胁。妒忌、仇视、围堵、设伏、造谣、生事、暗箭、中伤……什么都会有。“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天下岂会太平?

思危,为什么要思?因为看不见。危机有明危,有暗危,更有潜危。明危易见,而暗危潜危不易见。因为隐藏,因为蒙蔽,所以才要思。思,才会发现。光看不思,不能发现。思与不思,大不一样。思,就是思考,就是洞察。从现象看本质,从苗头看趋势,从反常看动向,从高光看魅影。不思,怎么见?

思危,大有益,大补益。思昨天之危,可以提供教训:思今日之危,可以提供戒备;思明天之危,可以提供预警。

思危,危也有等级。小危、中危、大危。大敌当前,全民动员。小危在前,易于轻敌。但是,小危随时可能会变成中危,甚至变成大危,所以,危险虽小,也不可大意。(www.xing528.com)

忽视危险是最大危险。“敌在我存,敌去我亡”。为什么?因为看不见敌人,就可能麻痹自己,放松自己,不防备,不警惕,不紧张。更可能马放南山,刀枪入库,高枕无忧。岂不知龟兔赛跑,乌龟一直在拼命赶来。

为了不忘危险,很多品牌在企业内部往往采取一种“鲶鱼战术”。一桶黄鳝从甲地运往乙地,要使黄鳝存活,就要放一条鲶鱼进去,在黄鳝群里东窜西窜。黄鳝惊恐不安,反而增强了免疫力。一路下来,反而提高了存活率。

隆图先生说:“家庭也好,公司也好,社会也好,太安逸了就会生是非。”

于是,没有敌人,也要造一个敌人;没有危机,也要造一下危机。为什么?激活敌情意识,刺激防范机制,健全应对体系。让企业和品牌的细胞强化免疫力,肌体充满生命活力。

但是,不管怎样强调居安思危,思危,并不是目的。“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才是目的。思危,是为了有备,为了无患。无患,也就是对品牌事业不造成危害、祸害或者损害;防危,避危,克危,胜危,发现危机,洞察危机,最终战胜危机,克服危机。

由此,思危,实际上就是思考和准备对付危机的方法、手段、策略甚至技巧。企业和品牌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把力量用尽,而是留有余力,面对可能的突如其来的变动,有几手准备。包括有多种预备方案,有足够应变力量,有快速反应部队,等等。切实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慌不乱,应对自如。

这可能就是居安思危的价值和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