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科学在俄国的本土化进程

近代科学在俄国的本土化进程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724年彼得堡科学院的建立,标志着俄国近代科学建制化的开端。下面这一组数字可反映出俄国科学家群体的规模变化。1745年,罗蒙诺索夫被评为彼得堡科学院化学教授。至18世纪末期,在彼得堡科学院中已有27名俄籍院士或研究助理。7这标志着俄国本土职业科学家已初步形成规模,俄国科学开始进入“本土化”的发展时期。

近代科学在俄国的本土化进程

1724年彼得堡科学院的建立,标志着俄国近代科学建制化的开端。彼得一世以后的历任皇帝基本上延续了把科学研究视为国家利益载体的思想,通过行政命令、财政支持等多种方式维持彼得堡科学院的继续存在和正常运转。虽然彼得堡科学院时常面临财政预算困难的问题,拖欠研究人员工资的情况也曾发生,但科学院研究人员获得的工资足以满足其个人和家庭的需求。比如,L.欧拉在彼得堡科学院研究期间的家属数量曾一度超过18人,但科学院的薪酬仍能使他的家庭维持较为丰裕的生活。由于生活上衣食无忧,实际教学工作也并不繁重,彼得堡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总之,在18世纪的俄国,彼得堡科学院是唯一把科学研究工作当作主业,并完全保障运行经费的机构,彼得堡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也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的首批职业科学工作者。

下面这一组数字可反映出俄国科学家群体的规模变化。1725年彼得堡科学院首批研究人员为17人(其中包括赫尔曼等13位教授,米勒等2位研究助理,迈尔等2位大学生),此外还有17位辅助人员(包括3位教师、3位翻译、2位抄写员、2位绘图员、2位珍品陈列馆工作人员等);1727年8月,科学院的编制超过80人,其中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员为25人(包括15位教授、1位研究助理、9位大学生),另有7人在新成立的科学院印刷厂工作;到1741年,科学院工作人员的规模达到321人,但是教授数量却没有变化。(Копелевич,1974)203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18世纪上半叶,教授级科学家的数量在俄国增长很慢。从整个18世纪来看,在彼得堡科学院供职的院士和研究助理只有110人。(Невская,2000)7

然而,正是在为数不多的学者中间,产生了以L.欧拉(来自西欧)和罗蒙诺索夫(来自俄罗斯本土)为代表的世界级科学大师。1745年,罗蒙诺索夫被评为彼得堡科学院化学教授。1746年,年仅18岁的拉祖莫夫斯基[29]被任命为彼得堡科学院的院长。他是科学院史上第一位俄籍院长(1746—1798年在任,领导科学院超过半个世纪)。此后,克拉舍宁尼科夫[30](1750)、波波夫[31](1751)、鲁莫夫斯基[32](1767)、列皮奥欣[33](1771)等俄籍科学家陆续当选彼得堡科学院院士。通过这些俄籍科学家的生平资料可发现,他们的学术成长轨迹大致相同:首先进入彼得堡科学院附属中学或大学学习,然后被官方派往西欧的大学进行深造,最后返回俄国,成为相关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至18世纪末期,在彼得堡科学院中已有27名俄籍院士或研究助理。(Невская,2000)7这标志着俄国本土职业科学家已初步形成规模,俄国科学开始进入“本土化”的发展时期。(www.xing528.com)

图2-5 纳尔托夫和其改造过的车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