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产资料的经济属性:解析与思考

生产资料的经济属性:解析与思考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资料”同“生产工具”是一对性质完全不同却又联系紧密的经济对象。生产工具的本质是“劳动时间”的物化,其作用是使劳动者的“改造力”接触到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却是劳动者“改造力”的受体,承受劳动者的加工改造。人们制造生产工具用以改造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受到生产工具的压迫而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并向劳动者预设的形态转化。矿藏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因其是制作“最终消费品”的必经阶段,所以拥有“模拟价值量”。

生产资料的经济属性:解析与思考

我们根据“受伤的麋鹿”不能被部落直接消费从而获得活命时间的角度考虑,认为“不能直接食用的麋鹿”对洪荒时代的部落说,并没有任何真正的“价值量”。有真正的“价值量”才能用来活命,没有真正的“价值量”就不能用来活命。这不仅仅是诚实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关部落生死存亡的问题。我们不能坐在书斋中轻描淡写地替古人考虑这个事关生死的问题。很显然,受伤却并没有倒下的麋鹿,不能食用,所以不能被部落用来活命。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它是没有“价值量”的。

如果洪荒时代“受伤却没有倒下的麋鹿”没有“价值量”,那么推而广之现代社会所有的资源型产品和所有半成品都是“受伤却没有倒下的特殊麋鹿”。很显然,这些“受伤却没有倒下的特殊麋鹿”也是没有“价值量”的。

(一)

洪荒时代“身中9箭却没有倒下的麋鹿”并没有真正的“价值量”。当第10支箭命中时,该部落陡然获得了一个“价值量”为20(天×人)的麋鹿。这是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只有质变发生后,麋鹿才能够变成拥有“价值量”的麋鹿肉。而前面的劳动都是量变的过程。

矿藏或半成品是生产“最终消费品”的必经阶段。任何“最终消费品”都不可能不经过半成品阶段就瞬间出现。“受伤的麋鹿”和“倒下的麋鹿”之间,也许就差最后的一箭攻击。没有前面1-9箭的打击,最后一箭也不能让麋鹿倒下。但是,“最终消费品”拥有“价值量”,半成品却没有任何“价值量”。这个对比,是否有点太极端了?人们普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其实人们这个疑问是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1支-10支命中之箭的各自功效问题,问题的本质是谁的功劳大,谁能够最终分配的鹿肉多。另一个问题是受伤的麋鹿和倒下的麋鹿的“价值量”比较,问题的本质是受伤和倒下的“价值量”区别真的是有无问题吗?

部落时代可能存在论功行赏的制度,更可能没有该制度。毕竟那时实行的是原始共产主义制度。但是现代社会则必然存在论功行赏问题。谁对捕获“特殊麋鹿”的贡献大,谁就应该获得大份额的“特殊麋鹿肉”。(www.xing528.com)

这样为了论功行赏,就存在一个计算“资源型产品”和“半成品”的“模拟价值量”问题。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一个全能的公司,则该论功行赏制度就是此公司的内部分配制度。然而现实中不存在这么一个全能公司,所以必须通过货币进行分配。此时货币对于社会来说,其作用也相当于一个内部分配券。

社会上所有的矿藏和半成品,其本身不含有“价值量”。在“大道既行”的远古洪荒时代,远古部落成员不会把受伤却没有倒下的麋鹿看成有“价值量”的食物。但是因“矿藏和半成品”是制作含有“价值量”的麋鹿或“特种麋鹿”所必须经过的阶段。所以在“大道既隐”的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将其看成拥有“价值量”的东西。只是这种“价值量”充其量也是一种“模拟价值量”。

(二)

矿藏和半成品可以合称为“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同“生产工具”是一对性质完全不同却又联系紧密的经济对象。生产工具的本质是“劳动时间”的物化,其作用是使劳动者的“改造力”接触到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却是劳动者“改造力”的受体,承受劳动者的加工改造。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向最终消费品方向演变。人们制造生产工具用以改造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受到生产工具的压迫而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并向劳动者预设的形态转化。这就是人类的生产过程。

矿藏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因其是制作“最终消费品”的必经阶段,所以拥有“模拟价值量”。而矿藏和本产品的“模拟价值量”计算,同生产工具的“模拟价值量”消耗的计算是不同的。两者性质不同,一个是即将拥有“模拟价值量”,一个是已经消耗了“价值量”。生产工具背后“价值量”的消耗,可以用“劳动时间”和劳效比率计算。而矿藏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模拟价值量”的计算就是另外一套思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